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學教育運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ience Education Movement
作者: 蘇永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英國於十九世紀末的科學教育運動,可說是對古典教育的反動;其代表人物為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和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他們所倡導的科學教育,是要使教育跟上時代的脈動,而不是關在象牙塔裡。因為英國是最先進行工業化的國家,可是其中學仍舊是延用拉丁文法學校的古典課程,與整個時代的發展脫節;因此科學教育的倡導,與古典教育變成了競爭的關係。
  斯賓塞在〔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完全以知識的實用性來排列,他強調知識的「工具性價值」,而不是「裝飾性價值」;從價值高的開始,依次是:(1)與自我生存有直接相關的活動,這是指健康教育及體育活動;(2)與自我生存有間接相關的活動,要有一技之長,具有職業技能;(3)養育兒女的活動;(4)從事社會及政治生活的活動;(5)休閒活動。斯賓塞主張以科學教育來取代當時古典教育,才能在日當生活發生效用。但上述完全以實用為導向的課程也是相當狹隘;這種主張也形成著名的「教育準備說」,即以未來生活的準備為目的,但此一概念受到杜威(John Dewey)相當多的批評。
  赫胥黎本身是科學家,他對當時的英國古典教育加以非難,因為英國在此時已在工商業執世界之牛耳,可是學校所教的竟然與學生畢業後所要從事的沒有甚麼相關。赫胥黎雖然提倡科學教育,但並不排斥古典及文科的教學;他是以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為理想,這至少包括自然科學、道德、政治和社會生活的研究,以及學生本國為主的歷史和地理、英語和英國文學、英文作文、世界名作家之研究、藝術(包括繪畫、音樂或美術)。不僅如此,他並認為當時英國的學校亦未能符合他的博雅課程的要求。但有一點比較奇特的是,他認為科學教育與形式訓練可結合起來,達成培養健全人格的目的;從這裡可看出形式訓練說在當時風行的程度。
  古典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分歧,演變到後來變成是「兩種文化」,兩者存有相當大的鴻溝,不易融合。如今再回頭看當時的科學教育運動,不得不讓人覺得當時的學校之與時代脫節,無視於科學的發展。可是就當時對科學教育的概念,赫胥黎的觀點顯然持論平和,比斯賓塞只強調科學的實用性要來得周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教育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