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容分析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ent Analysis
作者: 黃國彥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客觀、系統而且量化的方法,用來描述明顯的溝通內容」。這種方法本是溝通研究中分析傳播內容的主要方法,但因適於處理文件和檔案資料,故也逐漸為社會科學的其他領域所採用。其與歷史研究法類似,常須透過文獻獲得資料,不過歷史研究法係以探討較遙遠的過去記錄為主,而內容分析法則重在解釋某特定時間某現象的狀態,在某段期間內該現象的發展情形。
  內容分析的程序,大致可以分成幾個步驟:(1)確定目標;(2)蒐集和選取分析資料(即文件和檔案資料);(3)界定分析的類別;(4)決定分析的單位;(5)確定陳列方式;(6)進行分析等。這些步驟必須依序進行,不可遺漏。
  內容分析法的優點,值得提出來約有下列幾點:(1)研究對象如已無法接觸(如死亡)時,捨內容分析法外,別無其他替代法。(2)內容分析經常採用較大的樣本。(3)內容分析比大規模的調查,成本較低,且較省時。因為許多文獻大多集中在圖書館、報館資料室,均易查尋。(4)由於有的文獻,如報紙的專欄,都由學有專精的人士所撰寫,所以他的品質較郵寄問卷的品質為佳。(5)內容分析的文獻大多早已完成,因此他不致對既有的內容、主題有所影響。
  內容分析法雖有不少優點,但它仍有其限制:(1)文獻資料可能是由不同的人,基於某種目的而為,難免會有誇張、隨意編織,甚至夾雜個人偏見,僅記載作者認定是好的事件,不被認定好的事件便可能流失。(2)資料可能隨時散軼,只有名人的資料保留下來,一般人寫的信件或日記,即使價值很高,可能遭到破壞或貯存在不知處,難以取得。(3)文獻提供的僅是語文的行為,非語文的行為則未提供直接的資料。(4)文獻大都缺乏標準的格式可循,尤以個人的文獻為然,因此欲比較各人所完成的文獻時,研究者必感困難。(5)編碼困難,以文字寫成的文獻因目標不同,內容或材料殊異,缺乏標準化,長度格式不一。此外,所有文獻大多是以文字陳述,缺乏數字,量化頗為困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作者: 陳雅文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於傳播媒介的訊息作客觀而有系統的量化及描述的研究方法。例如以報章雜誌、書籍、信札、日記、自傳、小說、歌詞、筆記、備忘錄或電視節目、廣播內容等資料的內容來做客觀的和系統性分析,可用來發現史料與當代資料中的相關事實。一種常用的資料是宣傳標語,從其內容,我們可以比較兩個候選人、兩個政黨或兩個國家的政策,及看出時代的變遷。
  內容分析法可以有系統地整理與綜合紀錄中明顯與暗藏的內容。在目的上不只作敘述性的解說,也推論傳播過程所發生的影響;在分析過程中,尤重內容中的各種語言特性。它特別適用於無法做直接觀察的研究,例如研究敵國的政治動向。
  內容分析法的量化方法是計算各種不同主題在報紙篇幅、收音機和電視播放時間中所占的比例,然後再做統計分析。雖然是一種量化分析的過程,但並不表示是純粹的量的分析,只是從量的變化來推論質的變化,應該說是一種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
  此方法的優點如下:(1)省錢與使用簡便,任何人都能分析資料的內容而不需特殊的裝備與花費;(2)如果做錯了,可以重做分析而不必重做調查或實地研究,因此最適合研究過去的紀錄;(3)沒有干擾性,因為研究人員對研究的事件毫無影響。
  內容分析法也有缺點:(1)它只能應用於有紀錄可查的事件;(2)內容之意義因人而異,研究者對內容意義之解釋,不一定與閱聽人對此一內容之解釋相同;(3)所根據的資料未必可靠,影響結論的正確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