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ài j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太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ài jí |
解釋:
1.天地混沌未分以前,稱為「太極」。《易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文選.曹植.七啟》:「夫太極之初,渾沌未分,萬物紛錯,與道俱隆。」 2.天宮、仙界。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二首之三五:「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八.第一六章》:「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3.唐朝睿宗的年號(西元712)。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太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傅元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易學以「太極」說明宇宙萬象之本源。〔周易.繫辭上〕第十一章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敦頤〔太極圖說〕闡述太極生兩儀之過程為:「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由此可知,太極係一種陰陽未分、元氣渾淪之狀態,也就是鄭玄〔周易.注太極〕所稱:「淳合未分之氣。」 〔周易.繫辭〕所稱之太極,原本指天地未分之前,渾淪之元氣。但後代學者另作出了不同的闡釋。如唐崔憬以占筮時,四十九根蓍草未分之際為太極。朱熹〔周易本義〕稱:「太極者其理也。」他認為「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邵雍〔皇極經世〕稱:「太極者,一也;不動生二,神也。」他以數來解說太極,太極為一,以一分為奇(-)、偶(--)來說明太極生兩儀,並指出在人「心」為太極,在天地「道」為太極。若從字面解釋,太極應是最初混元一體的初始狀況,其時宇宙萬物尚未出現,是古人想像的宇宙根本。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