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殊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ㄨˋㄊㄨㄥˊ˙ㄉㄜㄖㄨˊ:「ㄕㄨㄊㄨˊㄊㄨㄥˊㄍㄨㄟ」。
  2. ㄊㄜˋㄅㄧㄝˊ˙ㄉㄜㄈㄟㄔㄤˊ˙ㄉㄜㄖㄨˊ:「ㄊㄜˋㄕㄨ」、「ㄕㄨㄖㄨㄥˊ」、「ㄘㄞˊㄋㄥˊㄕㄨㄧˋ」、「ㄕㄨㄎㄜˇㄑㄧㄣㄆ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ū
解釋:
  1. 特別的、異常的。
    【例】殊遇、殊績、殊榮
  2. 不同的、互異的。
    【例】殊途同歸、力量懸殊
  3. 砍頭。
    【例】殊死
  4. 非常、很、極。
    【例】殊佳、殊為失當、殊感欣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ū
解釋:
[動]
1.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4.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形]
1.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2.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副]
1.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2.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彞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3.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tsutsu Mai
作者: 吳明月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日本古代舞蹈,也稱作《立出舞》是慶祝新居落成的舞蹈。清寧天皇時,舉行新屋落成宴會,參加者一個個接著不斷拍手跳舞,相當於後世的囃子舞。或以為「侏舞」的訛誤。
參照: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解釋: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斬首之死罪。《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詔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漢書.卷一.高帝紀下》:「今天下事畢,其赦天下殊死以下。」《後漢書.卷六○上.列傳.馬融》:「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 斷絕。《集韻.平聲.虞韻》:「殊,一曰絕也。」《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列傳.淮陰侯》:「軍皆殊死戰,不可敗。」《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元等決圍,殊死戰,遂得入城。」

4.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5. 不同、互異。如:「殊途同歸」。《廣雅.平聲.虞韻》:「殊,異也。」《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6. 特別、異常。如:「殊榮」。《晉書.卷五二.列傳.阮种》:「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7.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列傳.梁統》:「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8.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章德竇皇后紀》:「後寵幸殊特,專固後宮。」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清韻。」

9. 猶、尚。南朝宋.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二首之一:「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注音: ㄕㄨ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殊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