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是蔡元培在民國元年(1912)擔任民國成立後第一任教育總長時,於其發表之〔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所提出。蔡氏根據民主國家的需要,為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此一教育方針,是對清季學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教育宗旨的修正。蔡氏認為尚公即公民道德教育;尚武即軍國民教育;尚實即實利主義教育;而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所以刪去,代之以世界觀教育,以迎合世界潮流,打破人我彼此的偏見。
  此五者雖有緩急主輔之不同,卻都不可偏廢。其所持的理由是:「譬之人身,軍國民主義,筋骨也,用以自衛;實利主義,胃腸也,用以營養;公民道德者,呼吸機循環機也,周貫全體;美育者,神經系也,所以傳導;世界觀者,心理作用也,附麗於神經系,而無跡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廢之理也。」蔡氏並以中國古代教育及西洋教育證之,他指出「虞之時,夒典樂而教冑子以九德,德育與美育之教育也;周官以鄉三物教萬民,六德六行,德育也;六藝之射御,軍國民主義也;書數,實利主義也;禮為德育,而樂為美育。希臘人之教育為體操與美術,即軍國主義與美育也。歐洲近世教育家,如海爾巴特氏純持美育主義;今日美洲之杜威派,則純持實利主義者也。」
  五者之中,蔡元培把公民道德教育,作為其教育思想的中心;而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必須以道德為根本,而欲完成道德教育,必賴世界觀與美育教育。因此公民道德教育,實為一切教育之根本。
  蔡氏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又將教育分為隸屬於政治者,以及超軼乎政治者兩大類。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為隸屬於政治的教育;以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為超軼乎政治的教育。
  在蔡氏教育思想中,美感教育是超軼乎政治的一種,並非政治的目的,而是實現理想的手段;教育的最高目的則在達到實體世界,以實現世界觀教育。
  近人王鳳喈對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有極高的評價,他在所著〔中國教育史〕中指出:「關於三民主義之教育,近年以來,討論文字頗多,唯大體均重條目之分析,如民族、民權、民生各方面教育之內容為何,頗多討論。其能以哲學家之眼光,為綜合之討論,指出教育之終極目的者為數甚少。蓋三民主義之理論,有切合目前需要,顯而易見者;有遠矚未來,超乎現在之世界者。一般人士之討論,每注重前者而忽略後者;其能雙方並顧,以哲學家之立場,解釋三民主義之教育觀者,為蔡元培氏。……隸屬於政治者為現象世界,以現世幸福為鵠的,如:民族主義之軍國民教育,民權主義之公民道德教育,民生主義之實利教育,皆合乎現代中國之需要,所以謀中國人之幸福也。超乎政治之教育,屬於實體世界,實體世界不受時空之限制,……而時時以『無方體無終始之世界觀』為鵠的。而美感教育為由現象世界以達於實體世界之津梁。蔡氏之所謂美感教育、世界觀的教育,即大同世界之教育也。大同世界為最高之理想境界,為純美的藝術世界,即三民主義之終極目的也。」
  世界觀教育是蔡氏教育思想中最高的理想,但在民國元年蔡氏提出的教育宗旨中,並沒有列入,原因是一般人認為這種理想陳義太高,不易為人所了解,所以棄而未用。尤其民國八年(1919),全國教育聯合會受杜威來華講學的影響,既請廢教育宗旨,又盛行民治主義與實用主義,於是蔡氏曲高和寡之世界觀教育遂用廣陵散,而不再被提及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