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史潑尼克影響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utnik Influence
作者: Robert W. Howe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世界各國的政策、經費、研究、物資和實務都深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影響;一九四○年代末期和一九五○年代初期,世界各國均展開重建的工作,其中一項便是修正中小學和大學階段的科學教育。前蘇聯在一九五七年發射史潑尼克人造衛星的事件,更加速了上述各方面的變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國家開始發展工業和技術,因此需要更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接受更好教育的公民,更多商業和工業技術的人員,更多會使用精密武器的人員,以及更好的大學教育來配合。
  前述的需求導致對大學前教育的檢討和研究,並且顯示樹下列各點的需要:(1)更多和更好的科學和數學教育;(2)更好的課程;(3)更好的教材;(4)更好的教學;(5)更高的學生成就。雖然「應做什麼」這個爭議依然持續著,但政府、商業界、學校、專業學會和個人都已採取了行動。這些行動包括在中、小學階段多教一些科學,在已有的科目下,增加選課的人數,修改課程,使用各種教學法(特別強調動手做的教法和學習,使用實驗室,和研究方法等),重視科學和數學上資優的學生,以及對科學和數學有興趣的學生安排一些特別的經驗,例如社團、競賽和計畫等。
  一些國家意圖改善科學和數學教育的部分原因是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在科技上的進步所刺激。一些國家的領袖擔憂蘇聯的進步,例如蘇聯在航太、引擎的發展,具有製作核子武器能力的速率,數學和科學上的研究,以及對科學和數學教育的學程的重視,特別是針對科學和數學優秀的學生所安排的課程等。
  一九五七年十月,蘇聯發射了史潑尼克人造衛星,許多國家因而擔心蘇聯正獲得科學和科技上的領先地位,而且也將獲得軍事、商業和政治的利益。史潑尼克人造衛星的發射激發其他國家努力改善科學、數學和技學教育。美國以前所未有的許多方式來改善科學教育,例如以聯邦政府的計畫支持課程和教具的開發、培育師資、為學校添購器材、支持研究所內的研究計畫,教育的研究,以及宣導教材及研究結果等。
  實質的課程改革跟著展開:小學科學課程包括「小學科學研究」(ESS)、「科學課程改進研究」(SCIS)和「科學過程取向」(SAPA);國中的課程則包括「地球科學課程計畫」(ESCP)、「個別化的科學教學系統」(ISIS)、「互動的科學課程計畫」(ISCP)、「中級科學課程研究」(ISCS),以及「物理科學的導論」(IPS);高中的課程包括「生物科學課程研究」(BSCS)、「化學鍵取向」(CBA)、「化學教材研究」(Chemstudy)、「哈佛計畫物理學」(HPP),以及「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PSSC)等。
  這些課程是由一組一組的科學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課程專家和老師們共同發展出來的。一般而言,均強調主要的科學概念與原理,科學過程技能,科學探究的本質,統整的主題,學科的邏輯結構,思考的邏輯和模式,以活動取向並強調動手做,以及大量的使用實驗室。所有的教材內容都是最新的,而且都是以最近的科學研究結果為基礎。
  教材是依教育心理學家和課程理論學家的建議,從理論的觀點來看學習。減少了先前教科書中所強調的對科學的應用(技術),減少單元數以便更深入的探討,增加教材中的重要內容,提供各種的教材以迎合學習者的需要,以及提供教師有效的教學資源,如教科書、實驗手冊、教師手冊、影片、幻燈片、補充教材、編序教材、實驗教材、在職訓練等。
  其他國家離他發展他們自己的教材,但美國的教材廣泛的被其他國家所採用,一方面作為參考的資源,另一方面也成為整體的課程大綱。美國及其他各國為科學教師們提供更多教育之計畫。許多國家的教育學者在美國參加這些計畫,然後回國影響他們自己國家的科學教育。
  史潑尼克人造衛星發射後,所帶來的衝擊包括:(1)新課程的發展;(2)後設分析(meta-analysis)的研究結果顯示,新課程比先前的教材更能幫助學習;(3)為科學課程、教材、教學和學習提供新的重點;(4)許多老師因各國政府的計畫而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5)更多學校強調實驗教學;(6)許多國家增加對科學教育的研究;(7)加強了國際間科學教育學者的合作和學習。
  除此之外,由下列事件中學到很多,諸如改變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欲改變教學風格之困難,對適合各樣學習者的教材之需求,課程一致性的需求,課程更強調社會、技學和科學教學之需求,對科學教育在教學和教材方面研究的需求以及在缺乏充足的訊息下所做的最佳判斷,更好的溝通和傳播資訊的機制的需求,以及系統化的改進和維持科學教育活動的需求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史潑尼克影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