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注疏合刻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潘美月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合經文注文及義疏而刻於一本的,稱為注疏合刻本。最早將注疏合刻的是南宋初年的兩浙東路茶鹽司。黃唐跋所刊〔禮記正義〕云:「六經義疏,自京監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亂,覽者病焉。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義註疏,萃見一書,便於披繹,他經獨闕。紹熙辛亥仲冬,唐備員司庾,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彙,精加讎正,用鋟諸木,庶廣前人之所未備。乃若春秋一經,顧力未暇,姑以貽同志云。壬子秋八月,三山黃唐謹識。」黃唐所題銜名為「朝請郎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據黃氏跋文,如將經注義疏合刻於一本,開始於兩浙東路茶鹽司,時間在宋光宗紹熙以前,以茶鹽司舊刻〔周易注疏〕的避諱字來判斷,最早當刻於宋高宗紹興年間,先刻〔周易注疏〕、〔尚書注疏〕、〔周禮注疏〕。至宋光宗紹熙年間續刻〔毛詩注疏〕、〔禮記注疏〕,又刻〔論語註疏解經〕。宋寧宗慶元間吳興沈作賓刻〔春秋正義〕。嘉泰間,兩浙東路茶鹽司又刻〔孟子註疏解經〕。此刻即世所稱黃唐本,又因此刻為半葉八行,亦稱八行本,也就是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所稱越中舊本注疏。浙刻八行群經注疏本,現今所知者為以上八種,除〔毛詩〕外,其餘七種,今尚傳世。
  黃唐本後,四川亦刻了群經注疏,也是八行本,此本疑為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所著錄的蜀注疏本。蜀刻群經注疏,現今已罕見流傳,近世中國各藏書家書目均無記載。唯日本圖書寮藏有〔論語注疏〕10卷、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字,注疏雙行,行二十五字,間有二十六字,宋諱避至敦字,島田翰定為寧宗以後刻本,蜀刻群經注疏傳世的僅此一部而已。
  群經注疏,流行最廣,影響後世最大的,要算是南宋末年建刻音釋注疏本,此即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中所說的「建本有音釋注疏」,亦即後世所謂的十行本。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注疏合刻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