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蹇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ǎ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蹇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ǎn |
解釋:
[形] 1.跛腳、行動不便。《史記.卷三九.晉世家》:「郤克僂而魯使蹇。」宋.陸游〈病中作〉詩:「身羸支枕久,足蹇下堂疏。」 2.困苦、艱難、不順利。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況詩人多蹇,如陳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遺,而迍剝至死。」 3.遲鈍、不流利。如:「蹇澀」、「蹇滯」。北周.庾信〈謝滕王集序啟〉:「言辭蹇吃,更甚揚雄。」 4.傲慢。《公羊傳.襄公十九年》:「為其驕蹇,使其世子處乎諸侯之上也。」 [名] 1.體弱的坐騎。《漢書.卷一○○.敘傳上》:「是故駑蹇之乘,不騁千里之塗。」《聊齋志異.卷二.鳳陽士人》:「士人縶蹇檐梧,乃即坐。」 2.《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艮(☶)下坎(☵)上。表處難時,應修身養德,以渡難關。 [助] 發語詞,無義。《楚辭.屈原.九歌.湘君》:「蹇誰留兮中洲?」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蹇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跛腳、行動不便。《說文解字.足部》:「蹇,跛也。」《史記.卷三九.晉世家》:「郤克僂而魯使蹇。」宋.陸游〈病中作〉詩:「身羸支枕久,足蹇下堂疏。」 2. 困苦、艱難、不順利。《易經.蹇卦》:「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漢.蔡邕〈述行賦〉:「塗迍邅其蹇連兮,潦汙滯而為災。」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況詩人多蹇,如陳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遺,而迍剝至死。」 3.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艮(☶)下坎(☵)上。表處難時,應修身養德,以渡難關。 4. 遲鈍、不流利。如:「蹇澀」、「蹇滯」。北周.庾信〈謝滕王集序啟〉:「言辭蹇吃,更甚揚雄。」南朝梁.鍾嶸〈詩品序〉:「余謂文製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為足矣;至平上去入,則余病未能,蜂腰鶴膝,閭里已具。」 5. 傲慢。《公羊傳.襄公十九年》:「為其驕蹇,使其世子處乎諸侯之上也。」《晉書.卷七五.列傳.王湛》:「復職,愈驕蹇,不遵法度。」 6. 體弱之坐騎。《漢書.卷一○○.敘傳上》:「是故駑蹇之乘,不騁千里之塗。」《聊齋志異.卷二.鳳陽士人》:「士人縶蹇簷梧,乃即坐。」 7. 發語詞,無義。《楚辭.屈原.九歌.湘君》:「蹇誰留兮中洲?」漢.王逸.注:「蹇,詞也。」 8. 「偃蹇」: ⑴傲慢。《左傳.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晉.杜預.注:「偃蹇,驕敖。」明.凌濛初《紅拂記》第二齣:「則見他取角枕欹斜臥倒。更半支頤偃蹇頻瞧。」 ⑵高立狀。《楚辭.屈原.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娥之佚女。」漢.王逸.注:「偃蹇,高貌。」漢.枚乘〈七發〉:「旍旗偃蹇,羽毛肅紛。」 ⑶屈曲。《淮南子.本經》:「偃蹇寥糾,曲成文章。」《初刻拍案驚奇》卷七:「蛇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⑷安臥。《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列傳》:「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⑸困頓、失志。《聊齋志異.卷三.連城》:「少負才名,年二十餘,猶偃蹇。」
|
|
注音: | ㄐㄧㄢ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蹇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