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病在膏肓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bìng zài gāo huā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ng zài gāo huāng
解釋:
病情沉重,已到無藥可救。後比喻事情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參見「病入膏肓」條。明.邵璨《香囊記》第二三齣:「便遇秦和醫國手,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病在膏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猶「病入膏肓」。見「病入膏肓」條。01.宋.朱熹〈與臺端書〉:「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矣!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顧以不當其任,則雖欲一效其伎而無所施耳。」02.明.邵璨《香囊記》第二三齣:「便遇秦和醫國手,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病入膏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晉國景公作夢,夢見惡鬼來向他討命,之後就生病了。病重時向秦國求良醫,於是秦桓公派醫生緩前來為景公治病。在緩還沒到達之前,景公夢見疾病化成兩個小孩,其中一個說:「緩是個良醫,我怕會受到傷害,要逃到哪裡才好?」另一個就說:「只要躲到心臟下、橫隔膜上的部位,他就奈何不了我們。」等緩到了晉國,診視過景公的病情,說:「病已經侵入心臟和橫隔膜之間的部位,不管服用藥物或是針灸,藥力都無法到達,所以這個病是治不好了。」果真,景公沒多久就過逝了。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病入膏肓」,用來指人病重,無藥可救;亦用於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典源:
此處所列為「病入膏肓」之典源,提供參考。 《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踊,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于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于秦(1),秦伯使醫緩(2)為(3)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4),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5)之上、膏(6)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7)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注解〕 (1) 秦:春秋時國名。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地約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地約在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到了戰國孝公時定都咸陽,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2) 緩:春秋時秦國名醫,生卒年不詳。 (3) 為:指醫治。 (4) 豎子:兒童。 (5) 肓:音ㄏㄨㄤ,人體心臟下、橫隔膜上的部位。 (6) 膏:古代稱心下脂肪。 (7) 達:指針。
書證:
01.宋.朱熹〈與台端書〉:「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矣!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顧以不當其任,則雖欲一效其伎而無所施耳。」
02.明.邵璨《香囊記》第二三齣:「便遇秦和醫國手,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病在膏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