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一致性評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ligned Assessment
作者: Robert W.Howe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致性評量指評量的內容、過程及步驟要配合事先已規劃的學習成效(總目標、目標、教學目的等),同時與教學的過程及教材也要相配合。相合的評量(congruent assessment)及相關的評量(correlated assessment)為其同義詞。
  一致性評量常用於:(1)課程的發展與實行;(2)設計研究與評鑑的計畫時,特別是與課程、學程和教師教學效能相關的研究;(3)訂定標準時。
  當學者發展課程、教材、教學過程及評鑑的步驟與內容時,常試圖完成某特定的目標或目的,使這些所考慮的元素其一致性,這個過程謂之使教材、過程、步驟「一致」。當學者規劃有關於課程、教學及教師的成效這類的研究或評鑑時,必須要確定他們所研究的或所評鑑的是高相關,及評鑑的過程、內容及步驟需與教學的內容及過程一致。同理,當一個小組為教材、教學及評量訂定標準或指導手冊時,他們也必須要考慮到教材、教學及評量之間的一致性及相關性。
  長久以來,政府教育當局與學校並未試圖以系統化的方式使教材、教學過程與評量一致。研究人員和評量專家也未顧到一致性的問題,他們常使用一般的評量量表與評量步驟,而未採用與課程、教學或學程一致的評量過程與量表。
  一致性的作法並不是新觀念,在一九三○年代的文獻中,已可發現有關使目標、教材、教學和評量一致的討論。到了一九六○和一九七○年代一致性的問題才受到重視,教學設計的人員開始注重設計教學和評量時其間的一致性,及經過這樣的過程設計出來的教材與教學均成功的達到其教學目標。雖然學校未能很快接受一致性的作法,但在許多已開發的國家中,其工商業界和政府機構已採用一致性的作法且獲致成功。應用工作分析的方法分析所期望的學習成效及學習過程,再以「回顧製圖」(back mapping)的過程,以使教材、教學及評量一致,這可使學習者達到高程度的成功。
  有關於精熟學習、編序教學、家教式教學(tutoring)、電腦輔助教學等方面之研究及評鑑報告均顯示實驗組顯著優於控制組。在後設分析(meta-analysis)研究中,特別指出家教式的教學及精熟學習有顯著的成效。
  一九八○年代由於國際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IEA)的數學及科學教育的研究,使得一致性的問題引起額外的興趣。同樣的也引起了國家級、區域性及地方性的政府及協會等訂定教育的標準及撰寫指導手冊時之注意。
  國際教育協會研究比較各國學生的學習成就,很明顯的一個疑問是學生經歷過的課程及教學與所接受的測驗之間的一致性問題。IEA所使用的過程已試圖考慮到一致性及解釋資料時之一些問題。由於這些研究的一致性之間題已更進一步激發其他的研究者考慮一致性問題。
  一些國家發展其國家的教育目標、教材、教學及評量的標準時,已經大量採用將目標、教材、教學及評量的標準一致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凸顯了現行的教材、教學及評量之間缺少一致性。例如在目標中強調發展學生的高層次的思考技能,但在教材教學及評量中卻未強調此點。
  其他與「一致性」相關的論點有:(1)傳統的測驗與一致性測驗二者之間測量上之差異;(2)所規劃的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並未照已規劃方式一致採用的問題。
  傳統的測驗由於信度、效度等之需要,考試結果需要產生變異數(variance),但是一致性評量是採標準參照評量,將減少分數的變異數。教師及學校對此均不易接受。尤其當他們需要打分數或排等第時,有時他們就放棄或修改「一致性評量」。
  一些政府單位、學校和學程已將規劃的課程、教材、教學與評量使其一致,但在執行時則未能真正落實而失去其一致性。這種情形常發生於全國性的計畫在各校施行時,學校和老師會修正或只採用部分而改變原有的計畫。在大多數情形,問題尚屬輕微;然而有些案例做了大幅度的更動以致於嚴重的影響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一致性評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