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何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何啟(1859~1917)字洪生,廣東南海人;清咸豐九年生於香港。及長,畢業於香港中央書院(後改皇仁書院),繼入倫敦巴爾美學校,又入雅巴甸大學(Aberdeen University)學醫,獲醫科及外科兩學士學位;後入英國林肯法律學院,取高級法律學士學位,並獲大律師資格。光緒七年(1881)學成,返港行醫;翌年,改操律師業務,同年,奉委為香港第二位華人太平紳士(第一位為伍廷芳博士),又為紀念亡妻,將其遺產建雅麗氏紀念醫院於荷里活道;十三年二月,合併兩家教會醫院,在香港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院內附設五年制醫科,為香港西醫書院,親自講授法醫學與生理學;同年孫中山先生入學,並於十八年以第一名畢業。
  在港期間,常發表有關革新、救國主張,由同學胡禮垣譯為中文;光緒十三年,發表〔中國先睡後醒論書後〕,以辯曾紀澤〔中國先睡後醒論〕之誤。其他重要著述有:〔中國宜改革新政論議〕、〔勤學篇書後〕、〔呈請代奏變化自強當求本原大計條陳三策疏〕、〔中國基礎與改革〕、〔張之洞之批評〕、〔勵學論〕、〔革命新論〕、〔康有為君政見之評論〕、〔新政安衡〕及〔新政論議〕等。
  另〔新政真詮〕(又名〔新政通詮〕)一書,則與皇仁書院同學胡禮垣(曾任香港大學前身皇仁書院教習,英文造詣極深)合著,由何啟用英文起稿,而胡禮垣譯成中文;主張取法英國,開設議院,民選議員。光緒二十七年(1901)該書出版,風動一時,爭相購閱。
  光緒十六年(1890),任香港立法局華人議員;二十一年八月,孫中山先生抵香港召開商討廣州起義會議,負責主持會議並任革命發言人,又與〔德臣西報〕記者英人黎德起草英文宣言,後以事洩失敗,遂寢。二十五年,與區鳳墀等助陳少白在港創刊〔中國日報〕;二十六年,義和團亂起,得孫中山先生贊成,擬由港督英人力爵士向兩廣總督李鴻章接洽,由李宣告兩廣獨立,由孫先生率興中會會員助李推行新政,後因八國聯軍陷北京,此議乃罷。二十九年,創聖士提反中學;宣統元年(1909)任香港大學勸捐董事會主席;翌年,英廷頒予爵士勳位。宣統三年,辛亥武昌革命爆發,十一月,胡漢民任廣東都督,聘何啟為都督府總顧問官。民國元年(1912)香港大學正式成立;次年,何啟主持之香港西醫書院併入香港大學。民國六年逝世,享年五十九歲。
  何啟宣揚革命民主思想不遺餘力;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十二年在香港大學講演〔革命思想之產生〕,自承其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其受何啟及胡禮垣二人之影響很大,自不待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何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