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假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ㄖㄣˊ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一]jiǎ[二]jià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ㄨˊㄕˋㄓㄣ˙ㄉㄜㄖㄨˊ:「ㄐㄧㄚˇㄧㄚˊ」、「ㄐㄧㄚˇㄈㄚˇ」、「ㄐㄧㄚˇㄇㄧㄢˋㄐㄩˋ」、「ㄐㄧㄚˇㄉㄠˋㄒㄩㄝˊ」、「ㄒㄩㄑㄧㄥˊㄐㄧㄚˇㄧˋ」、「ㄐㄧㄚˇㄒㄧˋㄓㄣㄗㄨㄛˋ」。
  2. ㄐㄧㄝˋㄖㄨˊ:「ㄐㄧㄚˇㄕㄡˇㄊㄚㄖㄣˊ」、「ㄏㄨˊㄐㄧㄚˇㄏㄨˇㄨㄟ」、「ㄐㄧㄚˇㄍㄨㄥㄐㄧˋ」。
  3. ㄕㄜˋㄏㄨㄛˋㄖㄨˊ:「ㄐㄧㄚˇㄖㄨㄛˋ」、「ㄐㄧㄚˇㄖㄨˊ」、「ㄐㄧㄚˇ使ㄕˇ」。
注音:
解釋:

ㄒㄧㄡㄒㄧˊ˙ㄉㄜㄖˋ˙ㄗㄖㄨˊ:「ㄐㄧㄚˋㄑㄧˊ」、「ㄋㄧㄢˊㄐㄧㄚˋ」、「ㄈㄤˋㄐㄧㄚˋ」、「ㄏㄢˊㄕㄨˇㄐㄧㄚˋ」、「ㄒㄧㄠㄐㄧㄚˋㄕㄤˋㄅ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
解釋:
  1. 虛偽的、人造的。與真相對。
    【例】假髮、假話、假面具
  2. 如果。
    【例】假若、假如、假使
  3. 借。
    【例】狐假虎威、假道而行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
解釋:
  1. 依規定或經申請獲准,暫時不工作或不學習的時間。
    【例】暑假、病假、休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
解釋:
[形]
1.不真的、虛偽的、人造的。與「真」相對。如:「假髮」、「假話」、「假面具」、「虛情假意」。《紅樓夢》第一回:「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2.代理的。《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以超為假司馬。」
[動]
1.借。如:「假手於人」、「狐假虎威」。《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2.依傍。《文選.曹丕.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3.待。《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將軍之所知,不假僕一二談也。」
[連]
如果。如:「假若」、「假如」。《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
解釋:
[名]
工作期間依規定或經申請獲准的休息時間。如:「放假」、「暑假」、「春假」、「請假」、「銷假」、「病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閒暇或是不用上班、上學的日子。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不真實的、虛偽的。
  2. [[動] ] 偽裝、裝作。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