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身心和諧教育原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armony of Mind and Body, as Educational Principles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身心和諧教育原理,指古希臘時代時講求個人身體、心靈和諧發展的教育原理。此原理由早期雅典的教育理想一脈相傳,希臘哲人柏拉圖(Plato)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均對此教育原理有所論述。
  早期雅典與斯巴達教育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後者是保守及軍國民的教育,而前者則是較為開放以使其公民能充分地追求他們自身的理想。早期雅典的教育目標,在於促進自由民(Freeman Citizen)身體、心靈與道德各方面的發展,一方面重視個人自身的益處,另方面也兼顧到城邦的福址。因此,雅典教育所要培養的是一位真正的人,真正的紳士,而不是野蠻人。這種教育觀也使得後來的希臘教育有些輕視勞動與實際技術,而成為重視人文學科的博雅教育。
  柏拉圖的教育主張主要是一種治者的教育,所以他特別強調品德的形成。柏氏認為城邦的最高任務就在於形塑有德行的公民,因而城邦對於文學、藝術與音樂都應予以檢查,以培養公民的忠誠度與德性,並進而使得城邦成為理念世界及天體和諧秩序在世間的反映。除了促成城邦和諧的教育理想外,柏拉圖也重視受教者個人在身心兩方面的和諧。柏拉圖在他的〔共和國〕(Republic)中以為:「強壯的身體與和諧的心靈,乃為治者所必須。但健全的心靈可以有健全的身體,而健全的身體則不一定有健全的心靈。」相較之下,柏拉圖雖然更重視健全心靈的重要,但他也說明了治者的教育需兼顧身心兩者,尤其是孩童的教育更應以音樂與體育兩者為主。因為「只有音樂會使人變得軟弱,只有運動則會使心靈虛空、失卻健康並變得野蠻。」簡言之,柏拉圖所主張的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而在於完美的發展身心及培養良好的習慣。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也是注重身心和諧的教育,所以他主張在孩童的早期教育中,音樂與體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音樂可以陶冶心情、洗滌心靈,體育可以鍛鍊體魄、增進體能。但亞里斯多德在教育的程序上則以為身體活動應早於心靈活動;他非常欣賞斯巴達的一些體能訓練措施,在他的著作中,也費了不少篇幅說明幼兒時期體育訓練應該注意的事項,即提供婦女衛生及保健知識,建議婦女自養孩子,洗冷水浴,孩童應喝牛奶,禁止飲酒,衣服應寬鬆,經常浸冷水等。至於閱讀、書寫、音樂、繪畫與其他博雅學科的學習,則要到孩童十四歲時或之後開始,但在十八歲至二十一歲間,男孩仍應接受嚴格的訓練,以維持身體的健康。總之,亞里斯多德的教育觀點仍是強調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博雅教育,但他也較重視體育訓練在心靈準備中的重要性。
  身心和諧的教育原理,在現今的教育中仍有其價值。過去我國的教育受了傳統及升學主義的影響,常有「重心輕身」的傾向,而且所重的「心」也僅限於與升學有關的智能上,不僅輕忽了與學生體能有關的體育,對於與心靈陶冶相關的科目(如音樂、藝術等)也一併忽視。若根據身心和諧的教育原理來看,這種輕忽將使教育無法造就出真正的「人」來;教育的目的應在培養全人,而不是訓練單方面的技術,這應該是身心和諧教育原理的最大啟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身心和諧教育原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