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拉 - 教育百科
呼 | |
拉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Hula |
作者: | 張麗珠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呼拉舞(Hula)包括舞蹈、手勢與歌唱。在夏威夷(Hawaii)呼拉舞有多種,有立姿者,有坐姿者,男女同舞。舞時藉模仿與象徵之手勢,描繪自然現象如樹葉擺動、鳥兒飛翔等等;描繪運動如衝浪、划獨木舟等等以及描繪歷史或神話故事等等。呼拉舞原為宗教儀式舞蹈。舊時呼拉舞為在神廟〔見Halau〕中儀式之一部分。拉卡(Laka)為呼拉舞之女神,其女教士身穿桑樹內皮所製之黃色土布做成之裙,綴以綠色樹葉,歌者與講故事人集於王宮,然後自宮中之男女中選出若干人跳呼拉舞。此輩男女在神廟中從呼拉舞教師(Kumu)受徹底之訓練(其中包括手勢技巧)。訓練有成之後,在一項稱為「尤尼吉」(Uniki)之儀式中畢業。舞者分為兩類,一類為「歐拉巴」(Olapa),為頭腦敏捷者(多為年輕人),擔任舞蹈表演。另一類稱為「霍巴」(Ho□o-paa),為思想堅定者(多為較年長者)擔任歌詠與較重樂器之演奏。舞者傳統之服裝,男女相同,均著齊膝之裙,稱為「帕鄔」〔見Pa-u〕,戴腳腕環(Kupe□e),頭上頸上及肩上戴花環(Leipoo)。至現代,始穿一種棕櫚葉(Raffia)所製之裙,因其較為耐穿,一般樹葉所製之裙,穿三天即不能使用,必須重新再做。腳環係以鯨牙、骨類、介殼或纖維製成。現代之呼拉舞者,身穿紅、黃或紫色無袖之胸衣(Muu□-Mu□u)。夏威夷呼拉舞以舞蹈六種基本形式做無數變化與結合。六種基本舞步形式為:一、「基瓦衛」(Kiiwaeae),為一種雙手雙腳向前向後之動作,身體搖擺;二、「呼萊伊萊」(Hooleillei),為一種臀部搖擺,兩臂向前伸之動作;三、「瓦衛.霍洛」(Wawae Holo),為一種向旁跨步,臀部擺動之動作;四、「烏衛西」(Uwehe),為一種屈膝單足跳,兩手在膫上部盤旋之動作;五、「阿米」(Ami),為一種轉身有起伏步子之動作;六、「阿米.蒲伊蒲伊」(Ami Poipoi),為一種「阿米」舞步之重複,並作圓形之旋轉。至於呼拉舞之命名,則視其伴奏之樂器或歌唱者之歌詞而定。如:一、《帕呼》(Pahu),歌者用一帕呼鼓,同時亦敲布紐(Puniu)鼓或小椰殼鼓。兩種鼓皆以鯊魚皮作鼓面;二、《帕伊布》(Pa□-ipu),舞者左手持葫蘆(Ipu),在地上敲打,右手則在葫蘆上敲打;三、《布伊里》(Puili),為一種坐姿之呼拉舞,舞者用一或兩支劈開之竹棍,敲打地上與自己身體;四、《烏里.烏里》〔見Uli-Uli〕、亦為一種坐姿之呼拉舞.舞時手持一或兩個葫蘆,其上綴以各色羽毛;五、伊里.伊里)(Ili-Ili),舞者手持小而扁平之磨光石片,舞時當作響板之用;六、《卡.拉奧》(Ka Laau),舞者或歌者舞時用「卡.拉奧」棒,有時亦用夏威夷踏腳板(Hawaiian Footboard);七、《帕烏毛瑪》(Paiumauma),亦為一種坐姿之呼拉舞,舞者有節奏的以手拍胸。在夏威夷舞者舞畢時,以雙臂前伸,一手在另一手之上,十指 戰張開,表示「舞已跳完,希望你喜歡」。 |
|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呼拉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