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因襲成規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ventionalism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因襲成規說一辭的意義可先從英文字「成規」(convention)的字義來看,此字通常指正式或非正式的集會或會議;或未經正式承認的習俗;或經過正式討論後公認的,以至國際間公認的事項。由此延伸,正義即是人類公認的成規,因為正義對全人類有利;於是非正式的引用成規,相沿成習,由於方便,也見於學術方面。在學術論述中,主張因襲成規者即認為是由於方便。如馬赫(Ernst Mach, 1838~1916)在其著作〔通俗科學講演〕(Popular Scientific Lectures)、〔感覺分析〕(The Analysis of Sensations)及〔機械性科學〕(The Science of Mechanics)中,說到理論是預測的工具,應盡量使其簡單有力。如是在敘述中所隱含的事實,並非真如所述。只有理論中的數學關係可以直接證實,其餘圖像的部分,則可任意選來以形成理論,所選的那種圖像是基於成規,且並非主要的,主要的是可以改正預測的、數學關係的部分。
  另外杜翰(Pierre Maurice Marie Duhem, 1861~1916)在其〔物理學說的目的與結構〕(The Aim and Structure of Physical Theory)中,認為物理學說在以經驗或觀察構成假說時,往往是接合數學與成規。從成規來看,經驗或常識法則與科學法則相似,科學法則是學說的一部分,在於陳述符號及其含義,是概括性的,理想化的,不足以說明物理特性間的關係;而常識法則,如「紙有可燃性」的說法,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而科學法則卻不可能如此說,因為每個業經成立的科學法則都有同樣可以成立的相對法則,而任何一個相對的法則都不會比其他的法則更正確。杜翰認為要注意兩點:(1)在說一個已經成立的法則為真時,就等於承認相對的法則是假(當然這一說不免導致錯誤);(2)所有的相對法則都是理想化的,不能確定的說那一個是真的。科學法則所用的符號過於簡略,不足以代表全部現象和現象的關聯,所以這些法則尚有待觀察。
  另一個主張因襲成規者是法國的潘加雷(Jules Henri Poincaré, 1854~1912),在其所著〔科學與假設〕(Science and Hypothesis)中,批評歐幾里德(Euclid)的幾何定理,然後否認在幾何學中因襲成規有武斷之嫌;而以為接受某些成規非常方便,只要能避免矛盾,應用觀察是最方便的方法,且如此可使假說更確切而堅定,勝過概括的實驗法則。
  此外可以視為因襲成規說的還有艾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1882~1944),在其所著〔物理科學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Physical Science)中,有一個「魚網類推」的說法,以為從認識論的原則,可以歸納出物理數量,是和求知的方法有關的原則。其說是假定一位魚類學家用一個大小確定的網捕魚,從所捕到的魚來研究水中生物,可以得到兩個概說:其一是所有海洋生物都不小於二吋;其二是所有的海洋生物都有鰓。如果有人說此網無法捕得二吋以下的魚時,魚類學家便可回答:「我只想研究二吋以上的魚。」這是因為概說不是基於魚網的特性,反而是由魚網的特性界定魚類學家的意趣。艾丁頓的用意在於因襲成規,以觀察作為物理科學的基礎,由觀察而得的,即是科學家有意探索的;而所用的觀察方法,只是為了方便而已。
  因襲成規說者的說法也受到批評,例如只注意到科學法則的公式,卻忽略了科學法則中也有定義式的說明;又因襲成規說求簡單的態度非哲學研究所應有;即使此派說者中談到幾何學時,對此學也未透徹明白,因為許多幾何定理可能更方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因襲成規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