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 |
|
- 部首 口
- 部首外筆畫 4畫
- 總筆畫 7畫
- 漢語拼音 [一]pǐ[二]fǒu
注音: | |
解釋:
|
|
注音: | |
解釋:
壞、惡。如:「否極泰來」。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ǒu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ǐ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ǒu |
解釋:
[副] 不同意。相當於口語中的「不」字。如:「否認」、「否決」。《戰國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 [助] 1.不然。如:「否則」。 2.用在問句句尾,表示詢問。如:「知道否?」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ǐ |
解釋:
[名] 1.《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象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之義。 2.壞、惡。如:「否極泰來」。《詩經.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形] 不好、惡劣的。如:「否德」。漢.桓寬《鹽鐵論.復古》:「窮夫否婦,不知國家之慮。」 [動] 貶斥。如:「臧否人物」。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㈠ㄈㄡˇ 1. 不。否定詞,有不是、不對、不好、不同意等義。如:「否認」、「否定」、「否決」。《說文解字.不部》:「否,不也。」《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三國志.卷四二.蜀書.郤正傳》:「感鄉校之益己,彼平仲之和羹,亦進可而替否。」宋.蘇軾〈申省乞不定奪役法議狀〉:「乞取孫尚書及軾所議付臺諫給舍郎官定其是否,然後罷其不可者。」 2. 助詞。表示詢問,多用在句尾。唐.韓翃〈寄柳氏〉詩:「章臺柳!章臺柳!顏色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宋.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詞:「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㈡ㄆㄧˇ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象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之義。 2. 閉塞。《易經.否卦》:「否之匪人。」《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隔。」《晉書.卷四六.列傳.李重》:「臣以革法創制,當先盡開塞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滯,亦未易故也。」 3. 壞、惡。如:「否極泰來」。《詩經.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漢.桓寬《鹽鐵論.復古》:「窮夫否婦,不知國家之慮。」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4. 貶斥。《晉書.卷四九.列傳.阮籍》:「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南史.卷一九.列傳.謝晦》:「靈運父瑍無才能,為秘書郎早卒,而靈運好臧否人物。」 |
|
注音: | ㈠ㄈㄡˇ ㈡ㄆㄧ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否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