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唯實主義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碧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唯實主義教育思潮在西方自十六世紀起曾盛行數百年,而在中國流行則是近代以後的事。本來教育是應實際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後來經過古聖先賢制禮作樂,變得益加繁複而不易接近,終而逐漸與實際生活脫離關係,因而引起反動。我國清初便已興起「經世致用」的實學,主張務實的學問。後來西方思想進入中國以後,社會與經濟都產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唯實主義教育思潮便應運而生,清末學部所訂教育宗旨便有「尚實」一條;以後更演進為實利教育思潮及實用教育思潮。
  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教育部改訂教育宗旨,便明文規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並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當時除了蔡元培在其〔新教育意見〕中曾提及實利主義之教育外,陸費逵更撰〔民國教育當採實利主義〕一文詳盡指出實利主義為一切教育主義的基本。民國二年,教育部公布〔實業學校令〕,使實利教育思想在學制上取得地位;實利主義教育因而更扮演振興實業以達到個人自立營生與適應國民經濟需要的主要功能。但是實利主義雖列在民國元年所訂的教育宗旨內,國人傳統重視士大夫的觀念卻仍根深蒂固,所以實際在教育上,並未發生重大影響。
  民國二年,黃炎培鑒於當時學校教育不切實用的弊病,主張以實用主義矯正;他所著〔學校採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指出教育和生活脫節,學生在學校所學到有關道德身體技能及知識等,無法在家庭及學校應用,而且受教愈久,學非所用的情形愈嚴重。這種思想一提出後,引起許多人的重視,例如,莊俞也對於當時學校的弊端嚴正指責,認為學校制度存有虛偽、剿襲、矜夸、敷衍等積弊,而主張教育應切合實用為要。經過黃炎培與莊俞的倡導,實用主義受到重視,〔教育雜誌〕也推出專號,討論實用主義教育,而許多教科書也標出「實用」二字,以示推崇實用教育,以求一切教育均能以實用為目標。
  民國四年,大總統袁世凱所訂的〔特定教育綱要〕,對於實用主義教育也重申其義。他說:「現時教育最大之缺點有四:一、不重道德,二、不重實利,三、無尚武精神,四、不切實用。教育部前頒教育宗旨,注重道德、實利、軍國民、美感各教育,唯未標明實用主義。且部令雖頒,國內並未奉行,教育迄無一定趨向,是宜重新加以規定,以道德教育為經,以實利教育、尚武為緯,以道德、實利、尚武教育為體,以實用教育為用。」於是唯實主義的教育因此而確立。
  民國六年(1917),黃炎培為促進實用主義教育的效果,主張以職業教育代替實用主義教育,並在〔教育雜誌〕〔實用主義產生之第三年〕一文中詳述理由,認為職業教育可發展學生的謀生能力,使普通教育更切實用,以促進實用教育的效果,而達實用教育之目的。加上當時歐美職業教育盛行,可迎合世界教育潮流。因此,實用教育思想變成職業教育思想,並成為民國六年以後一股新的教育思潮,此後實利、實用教育等思想雖仍可見於各報章,但職業教育思想卻已成為主幹了。
  此後,陶行知與胡適曾經邀請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的重要代表杜威(John Dewey)來華考察和演講,從民國八年五月到上海,至十年七月離開北京,先後在十一個省市演講。當時實用主義批評傳統教育脫離社會,脫離生活,扼殺個性發展,為求教育改造和進步,提出「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從做中學」等口號,並倡導「社會、生活、兒童」為中心。實用主義從「教育即生長,即經驗的增長與改造」出發,把直接經驗的獲得放在中心地位。在時值五四運動,反對封建文化教育的思潮下,實用主義教育具有衝破傳統束縛的積極作用,許多教育改革實驗也都以杜威的實用主義作為依據,影響中國近代的發展頗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唯實主義教育思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