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身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ū shē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修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ū shēn |
解釋:
涵養德性,以淑善其身。唐.元稹〈授杜元穎戶部侍郎依前翰林學士制〉:「慎獨以修身,推誠以事朕。」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修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楊祖漢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修身是指修養自己,使行為端正合理。[大學]云:「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此段文義是說人對待別人的態度,須避免受到主觀的感情影響。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等五種態度,是人所本有的,但若不加省察,很容易順著情緒的作用而使自己的行為有所偏失,故人在待人接物時,須加以省察,做到「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的地步。 在[大學]八條目的次序中,修身處於居中的地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心的修養工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對外的實踐。故修身之前的工夫,可收攝在修身上,而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由於修身有這樣的樞紐地位,故[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即如此說修身,是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工夫,而是在不受忿懥等影響之工夫之外,正確的待人之道。如孔子所說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 依現在心理學和社會學中的若干觀點而論,人在群居生活中,如何對待別人占重要的成分;別人如何衡量自己,和如何對待自己,也多依照自己的表現。這是人和人相互對待的常情,也是最實際的一面。 實際上是一個人對待別人的方式,免不了受情感作用的影響,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只根據情感而定的,未經理性判斷,這正是當人最大的弊端。我國先哲不必待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就看到了這一點,認為和人相處,千萬不要只聽憑情感支配,那就是不能只知道可愛、可惡、可畏敬、可哀矜、可敖惰等等的一面,更要知道另一面,才不致陷溺於一端之中,可見對人情和人性的了解。人要努力不使情感蒙蔽理性,對人才有明智的認識和判斷,也才能做出適當的對待方式。這是修身的要道,加上正心所說的(參見 「正心」),可知調節自己的情感作用是多麼重要。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動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修身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修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