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西政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西政教育思潮」是中國近代變法維新、富國強兵潮流下的產物。緣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與西洋文明接觸,在教育思想上歷經西語文、西學、西藝等多次調整,均未產生實效,而甲午一戰又敗,朝野深受刺激,體認到日本明治維新厲行法政改革,才使國家臻於強盛,於是西政教育思潮乃應運而生。
  光緒十一年(1885),薛福成論變法,認為凡商政、工業、交通、兵制等都應從速改革,否則外人必恃其優勢對我侵侮;二十三年,盛宣懷奏請辦理南洋公學,亦以研習西政為主,強調公學所教,以通達中國經史大義,厚植根柢為基礎,以西國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為指歸,略仿西國政學堂之意。次年,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將學校課程分為西政、西藝兩科,其中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為西政;並提出「政急於藝」的主張。
  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張之洞與劉坤一議論變法自強時,更認為西政是環球各國累數百年之研究,經數千百人之修改,成效很好,故而由歐洲傳到美洲,由西洋傳到東洋,轉相倣效,真如藥中最有經驗的良劑,以此良劑正可治我病症,起我沉疴。同時陶模亦認為西政教育為當務之急,他說:「考泰西日本諸學堂,科目繁多,今之所急,莫如政治,宜專重政治一科。內分兩門,一曰內政,所以學理事親民之官也;一曰外政,所以學為交涉專對之官也。」
  光緒二十八年,張百熙〔欽定學堂章程〕,將大學預備科分為政、藝兩科,以經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財屬政科;由政科畢業者升入政治科。二十九年,張之洞改訂學堂章程,亦以政治、法律為主,科目較過去增加甚多。宣統年間,大批留日學生多專攻法政,國內亦普設法政學堂,均為重視西政教育的明證。
  至於學者的意見,如梁啟超主張學習西洋當以西政為主,西藝為附;認為西藝可用客卿而操縱之,西政則為治天下大道。他指出:「今日之學當以政學為主義,以藝學為附庸。政學之成較易,藝學之成較難;政學之用較廣,藝學之用較狹。使其國有政材而無藝材,則行政之人,振興藝事,直易易耳,即不爾而借材異地,用客卿而操縱之,無所不可也。使其國有藝材而無政材,則絕藝雖多,執政者不知所以用之,其終也必為他人所用。今之中國,其習專門之業,稍有成就,散而處於歐美各國者,固不乏人,獨其講求古今中外治天下之道,深知其意者殆不多見,此所以雖有一二藝材而卒無用也。」
  西政教育思潮,一經進入實踐階段,即引起政治制度之變革運動;戊戌年的維新運動,辛亥年的革命運動,以及其後的五四運動等,雖意義與結果不盡相同,但追溯其源頭,都是受西政思潮的激發而興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西政教育思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