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訓導次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vels of Discipline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訓導次第」係指訓導技巧的組織系統;其步驟是有順序的,從組織結構較不嚴謹的步驟,到結構較嚴謹及需要較高層次的組織的步驟。組織結構較不嚴謹的步驟,容易由一位教師在班級情境中實施;組織結構較正式,或較嚴謹、層次較高的步驟,可能需要許多教師共同合作實施。
  當單一的訓導方法無法改變學生的所有行為時,教師就需要妥善運用各種不同的訓導策略,教師需要知道對特殊情境最適當的方法。當訓導策略無法產生期望的行為,教師應該熟練地修改策略與實施各種不同的變通方案。這就需要一個完整的訓導系統,使得教師能夠有信心地做有效的訓導決定,此完整的訓導系統就是訓導次第。
  訓導次第的概念於一九八二年由美國諮商心理學家盧德爾(Kerth T. Lundell)提出,將訓導分成三種情境七個層次,稱之為訓導的七個次第(Seven levels of discipline)。茲分述如下:
  第一種情境:在班級教室內
  第一步,讚美與批評比率:
  教師的關照對學生的行為能夠產生深刻的影響力。許多人在成年時尚能記憶在幼年時期教師給他們的積極的評語,此可證明讚美的力量可以當作一種增強物。積極的語言評語能夠有意義地增加教師希望學生產生的學科技術,教師偶爾使用讚美能夠幫助學生養成適當的班級行為。然而,成人的社會增強力量也時常導致許多學生發展出不希望他們表現的行為。如同讚美一樣,批評能夠當作一種增強物,所以它能夠導致偏差行為的增加。教師需要知道使用社會增強作用的態度,許多教師需要發展讚美與批評比率,最後導引學生的工作行為提升到較高的層次。
  第二步,同儕孤立的壓力:
  在學校情境中,同儕提供社會增強作用的另一種潛在來源,因為同儕的注意對同學行為產生深入的影響,特別是在學校的情境中,學生在一起從事學科專題研究與學習課程活動,同儕的影響常常是積極的。然而,同儕的注意也產生教師不希望產生的影響。激發與鼓勵混亂行為的同學,常會引發許多教師的發怒。當上述兩種同儕增強作用的情境產生時,教師就需要了解他們,學習運用同儕壓力來幫助教師實施教育活動。孤立同儕壓力的步驟在於獲得學生與教師合作,共同減少許多偏差行為的發生。
  第三步,暫停室內活動:
  有些較小的破壞行為無法藉在教室中減少社會增強物而消除,此種學生就必須隔離,使之離開教室。就是在學生違犯規則後,立即將表現偏差行為的學生移到無增強區。在離開教室後學生表現出適當的行為,就用獎勵的規則。教師如能正確地使用此種步驟,就擁有高度有效的行為管理方法。
  第二種情境:在學校內
  第四步,暫停於室外:
  「暫停」步驟是一個很有效率的訓導技巧,但有時不適用於教室內。有些教室並沒有設置「室外暫停區」。教師需要運用此步驟時,必須在教室附近尋找一個區域,此時就需要與其他教師合作;尤其欲將學生從某一位教師轉移給另一位教師,以改變學生的行為,則更需要教師們的合作。
  第五步,輪時停學:
  傳統的停學和開除步驟漸受非議。因為如此做,不但剝奪學生的受教時間,而且教師也懷疑要藉此作為行為改變步驟的效果。此步驟固有的許多問題可以使用校內短暫停學來避免。此步驟必須審慎設計,才能有把握成功,但是此步驟的設計和實施必須花費時間。
  第六步,長期停學:
  考慮學生在校內停學中心時間的長度是一項重要的事情,學校行政人員喜歡延長停學時間,使之停學,但如果影響學生的成就,仍應提供學術活動。
  第三種情境:家庭與學校
  第七步,家長帶回家方案:
  最高結構的訓導步驟就是家長帶回家方案。此技巧需要學校人員與表現偏差行為學生的家長雙方的合作,如果要實施此策略,也應該制訂特別規則。當學生違反規則時,就請家長帶回管教,被帶回家的學生同意第二天再回到學校。此步驟對控制有嚴重行為問題的學生特別有效。
  上述七個有順序的訓導步驟,可以提供給教師一系列有效的行為管理系統。但是要更正確地運用或實施這些方法,教師尚須熟練此步驟的各項技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訓導次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