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組織氣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rganizational Climate
作者: 廖又生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組織氣候之概念為組織行為學率先構建,所謂組織氣候係指一個組織中的成員對其生存的環境,所進行的主觀認知及察覺。組織氣候的特性有:來自成員的經驗、可用屬性加以描述及得影響成員的態度或行為等,良好的組織氣候可使員工產生歸屬感而提高組織士氣,反之,不良的組織氣候會令員工形成疏離感而導致績效不彰,美國哈佛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黎特文與史春格(George A. Litwin & Robert Stringer)2人用組織氣候量表,以結構、責任、獎酬、風險、人情、支持、標準、衝突及認同等9項度間來測試一個組織的工作氣氛,自黎史二氏的衡量方法提出之後;接著李克特(Rennis Likert)以7個度間藉資測量一個組織的工作氣氛;北德州大學管理學教授席斯克(Henry L. Sisk)則用6個度間來測量組織氣候,席氏進而主張有效的管理必須X理論與Y理論二者兼顧,即制度與人性要相互調合,此為管理學上名聞遐邇的Z理論;復有布來克與毛頓(Robert R. Blake & Jane S. Mouton)以對人的關心度與對事關心度二者交織形成的管理格道(Managerial Grid)來衡量並測度組織氣候。以上一系列關於組織氣候理論的探討,不難看出組織氣候乃是1960年代以後行為管理學派研究的主題,其主旨在探究組織中成員的內在動機與外在顯現行為。
  隨著管理思潮的衍變,迨至1980年代之後,管理學與文化人類學整合再有 「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觀念提出,用以指涉一個組織傳統習慣與獨特禁忌點滴累積而形成的管理風格,基本上,組織文化屬於宏觀(Macro)研究途徑,偏向長期性、綜合性組織管理型態的研究,在史坎(Edgar Schain)、奎恩與金伯萊(Robert Quinn & JKimberley)、傅蘭琪(Wandall French)等人的倡導下,組織文化有取代或包容組織氣候之傾向。
  如眾所知,1970年以後圖書館管理不遺餘力採藉管理科學理論以應用於圖書館經營,其中諸如:圖書館館員工作滿足感、館長領導型態、員工壓力管理及圖書館組織士氣調查等實證研究,皆堪稱圖書館管理領域中有關組織氣候方面之研究,總之,組織氣候是指攸關組織的一些屬性之探究,這些屬性能導致組織成員對目標的認同,晚近企業界更擴大視野,積極從事「公司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企業文化」(Business Culture)、「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簡稱CIS)、「組織空間」(Organization Space)等個案研究,在企業管理中,由組織氣候到組織文化,研究領域不斷推廣,研究對象益日漸精細;揆諸實際,圖書館組織氣候實證研究尚待開發之處猶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組織氣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