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學發現的邏輯〕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科學發現的邏輯〕(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是當代奧裔英國科學哲學、政治哲學家波帕(Karl Popper, 1902~1994)第一本重要的關於科學哲學的經典之作。此書原名〔探究的邏輯〕(Logik der Forschung),於一九三四年以德文在維也納(Vienna)出版,英文版於一九五九年時出版,並改名為〔科學發現的邏輯〕。
  在出版此書前,波帕做過木匠、保育員、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雖然也曾廣泛涉獵各門課程:數學、理論物理、歷史、心理學與哲學,但是並未正式進入學術研究的領域。直到此書的出版,獲得初步的成功後,波帕的聲名鵲起,才應邀至歐洲各國發表講演,在一九三五至一九三六年間,更應邀至英國長期講學。在一連串的講演中,波帕除了繼續闡釋他在此書中科學哲學的思想外,還進一步將其視野擴大至政治、社會的領域,奠下了他日後寫作政治與社會哲學著作的基礎。
  此書出版時的維也納,正是邏輯實徵論(logical positivism)的發源之處,以石里克(M. Schlick, 1882~1936)為首,由一群科學家與哲學家形成了著名的維也納學圈(Vienna Circle)。波帕雖從未參加過該圈界的正式活動,但曾參與過其外圍團體所舉辦的討論會,結識了該學圈的一些成員,如費格爾(H. Feigl)與克拉夫特(V. Kraft)等人。其中菲格爾對於波帕的想法相當欣賞,因而鼓勵波帕將其想法著書出版,波帕接受了此一建議,遂寫成了此書。
  本書的完成雖然與邏輯實徵論的維也納學圈有關,但波帕在此書中所提出的看法與維也納學圈的基本看法卻有所不同。波帕在此書中主要探討兩個問題:科學與非科學問的界限問題及科學方法的問題(此書的最初題目即是「知識理論的兩個基本問題」),波帕認為這兩個問題是相互關聯的,都是與科學真理的「否證」(falsification)原則有關。在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方面,波帕所講的「非科學」包括所有不受經驗檢驗的學科,所以不僅包括偽科學,也包括數學、邏輯等在內。波帕指出,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是在於其能否為經驗所「否證」,一個嚴格的科學檢驗必須極力蒐尋可以反駁假設的否定性事例。真正的科學是可能有誤的,不是絕對確實的真知識,也不是無法反駁的真理,而是在不斷的批判與試誤過程中尋找真理;偽科學則是以絕對無誤性為目標,並且以自身的方式來達到此目標,至於數學的邏輯命題等非科學雖不受經驗事實的檢驗,但也不具經驗的內容,此點與科學不同。第二,在科學方法的問題方面,波帕根據他的「否證」原則,批判了作為自然科學基礎的歸納法(induction)與證實(verification)。波帕以為一切的科學理論都只是猜測與假說,不會最終證實,但卻隨時可被證偽。科學的進步不是來自歸納法的運用,科學的方法應該是以批判為目標的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真實的科學方法,其過程應該是:先提出假設和猜想,再根據經驗事實對假想作檢驗,並且在檢驗過程中不斷淘汰、修改與更正原有的假想。與歸納法的程序:事例-假說-事例相較之下,波帕所用的「假設演繹」或「試誤法」的程序是:假說-事例-假說。一般人常以為歸納法是經驗科學的基本方法,但波帕不僅否認了科學理論的發現是歸納的過程,更闡明了經驗科學方法的性質主要仍是演繹。
  波帕在此書中對於歸納法的批判及對於否證原則的確立,在某種意義上可視為對西方理性主義傳統的繼承,此種科學方法論也在邏輯實徵論學者的內部引起很大的反響。此外,他在科學哲學中所建立的批判理性主義(criticarationalism)後來也成為其論述「開放社會」(open society)的基礎,依波帕之見,開放社會的特徵就是在於其能容許不同的理性批判與自由討論。波帕的此種觀點,在目前多元化社會的教育中尤其重要,教育工作者應該時時保持「智識的誠實」(intellectual honesty),容許更多來自於外界或學生的不同聲音,讓自己的看法或假設可以受到理性的質疑與批判,才能在不斷試誤中,建立更好的教育理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發現的邏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