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皇后舞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llet Comique de la Reine; Ballet Comique de la Royne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是齣結合音樂、舞蹈、吟誦詩、遊行、戲劇與歌唱等娛樂的宮廷晚會,被公認為爾後舞劇的鼻祖。首演於1581年10月15日,羅浮宮小波旁廳中。為慶賀法王亨利三世(Henri Ⅲ)的表兄喬耶斯公爵(Duc de Joyeuse)與皇后露易斯(Louise)的妹妹瑪格麗特(Marguerite de Lorraine)的婚盟而製作。由當時皇太后凱薩琳.梅迪西(Catherine de Medici)委任來自義大利的鮑喬尤(Balthasar de Beaujoyeulx, -1587)編作,拉.謝思奈(La Chesnaye)寫讚美詩,布利烏(Baulieu)、沙蒙(Salmon)與鮑喬尤等人共同譜曲,舞台與服裝由御用畫家傑克.巴當(Jacques Patin)設計。表演者均為皇族朝臣。節目從晚上十時至隔日早上三時半,雖然其間被一些用餐、點心及皇家儀式打斷,但至少一半時間是用在節目的表演上,總共花費三百五十多萬法郎,觀眾約一萬人,獲得極高的評價。政治上對伸張法王權勢威望,藝術上對爾後舞劇形式規範,助益良多,影響深遠。節目共分三部分:一、〈開場〉── 大廳中央出現一位逃離瑟絲(Circe)女妖島的貴族(或被認定為希臘英雄尤里西斯(Ulyssus),來到也是現場觀眾之一的當時法國國王亨利三世面前,央求救助他的同伴們;他唱了一首充滿歌功頌德、諂媚味十足的長詩。另一方面,到處瘋狂找不到俘虜的瑟絲,憤怒的退回自己的城堡。二、〈第一幕〉── 三位美人魚與一位人魚海神(triton)邊唱邊跳破浪出場;接著三匹海馬載著一批高歌的泉中精靈(naiads)、海妖與人魚。之後是人與神結合的美眷葛勞可斯(Glaucus)西締絲(Thetis)夫婦對唱著,從天而降,並帶領由皇后與貴族女眷扮演的十二位泉中仙子(並不戴面具)吟誦讚美國王的詩歌出場。再來是一段由十位著戲服的小提琴師進場演奏進行曲,配以十二位森林水精與十二個侍從的舞蹈。此時瑟絲出現,以魔法鎮住場上的每一位,甚至神帝朱比德(Jupiter)派來的傳信之神麥丘里(Mercury)也被捉住,中邪動彈不得的躺在她的腳下;園中出現一群由人變成的動物,它們都是女妖的傑作。三、〈第二幕〉── 八個半人半羊的撒特(Satyrs)吹著笛子附和著一群森林女神的歌聲,頌揚國王。另一邊的洞窟,牧羊神潘恩(Pan)出現;仙女歐批(Opi)懇請神祇破除魔法森林;之後,四德性(Four Virtues)及戰爭女神蜜娜娃(Minerva)乘領著一長串戰車進場,吟唱長詩歌詠國王,然後是一段大合唱。在眾女神的請求下,朱比德從天而降,率眾來到瑟絲宮殿前,野獸哀嚎,瑟絲攻向闖入的天兵天將裡,但註定無助的被神帝的雷電擊敗。眾人雀躍,鍊住瑟絲。神帝領導大家來到國王亨利三世面前,齊唱國王的豐功偉業,配合一段森林女神們畫面複雜的舞蹈。最後朱比德的獨唱結束了第二部分。結尾是一群森林女神在皇后的領頭下表演最後大型總舞(Grand Ballet),現場貴族們都加入,變化了近四十種幾何圖形,複雜的隊形移轉中,皇后均位居中央或前導。最後她來到國王面前,行禮如儀呈上一個鑄有海豚圖像的徽章,祝皇族子嗣綿長(法文海豚與兒子,兩字同音),貴族們的女眷也以同樣的舞蹈,娛躍於各自男眷貴紳面前。《皇后舞劇》表演場地的波旁廳,呈長矩形,國王坐在大廳盡頭高臺上,對面搭置成瑟絲女妖的皇宮與花園,背景幕描繪著朦朧遠處有一座城市。大廳左側,交響樂團巧妙的藏身花園中,另一邊則是牧神潘恩的森林洞窟。成千貴族宮廷官員與中產階級觀眾圍繞在大廳四邊的長廊內,由上往下觀賞表演。因此編舞上著重平面的隊形變化,舞步雖只是簡單的走步、跑、跳等,卻細緻變化多端,尤其是最後全體參與的總舞。編舞者鮑喬尤在表演隔年出版的書中引言裡提及使用「Comique」一字,主要是它的戲劇性及其豐富的娛樂效果;並且表示舞蹈的成就較音樂為高。雖然舞劇被許多押韻的臺詞、歌唱、抒情詩、精巧機關、特殊效果與不太有趣的音樂等佔去大部分時間,舞蹈只剩下三分之一,然而它的結構卻是後世宮廷舞劇的典範:即起頭是「開場」,宣告今晚娛樂主題;再來是一系列的「行進式集錦芭蕾」(Ballet à Entrée),其中有啞劇、簡短舞劇、吟誦詩、獨唱、合唱、器樂演奏與遊行等來演繹故事內容;終了前「總舞」做結尾。內容豐富多變,觀賞者最後也是表演者,劇中角色地位高下,大體依宮中爵位,對等分配,除達到君臣同樂齊心交誼效果外,亦是鞏固階級權勢的宣揚。同時,也由於大量邀約國外使節大臣參與,更有誇耀國力,鎮嚇鄰邦的用意。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皇后舞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