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稱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ㄏㄜˊ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一]chēng[二]chè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ㄥˊㄌㄧㄤˊㄨˋㄊㄧˇ˙ㄉㄜㄑㄧㄥㄓㄨㄥˋㄖㄨˊ:「ㄔㄥㄓㄨㄥˋㄌㄧㄤˋ」、「ㄔㄥㄧˋㄔㄥ」。
  2. ㄐㄧㄠˋㄐㄧㄠˋㄗㄨㄛˋㄖㄨˊ:「ㄔㄥㄏㄨ」、「ㄗˋㄔㄥ」、「ㄔㄥㄒㄩㄥㄉㄠˋㄉㄧˋ」。
  3. ㄕㄨˋㄕㄨㄛㄅㄧㄠˇㄕˋㄖㄨˊ:「ㄐㄩˋㄔㄥ」、「ㄓˇㄔㄥ」、「ㄆㄞㄕㄡˇㄔㄥㄎㄨㄞˋ」。
  4. ㄇㄧㄥˊㄏㄠˋㄖㄨˊ:「ㄔㄥㄨㄟˋ」、「ㄇㄧㄥˊㄔㄥ」、「ㄅㄧㄝˊㄔㄥ」、「ㄊㄨㄥㄔㄥ」。
  5. ㄗㄢˋㄇㄟˇㄅㄧㄠˇㄧㄤˊㄖㄨˊ:「ㄔㄥㄗㄢˋ」、「ㄔㄥㄩˋ」、「ㄔㄥㄙㄨㄥˋ」。
  6. ㄗˋㄖㄣˋㄗˋㄈㄥㄖㄨˊ:「ㄔㄥㄨㄤˊ」、「ㄔㄥㄒㄩㄥˊ」、「ㄔㄥㄅㄚˋ」。
注音:
解釋:
  1. ㄏㄥˊㄌㄧㄤˊㄨˋㄊㄧˇㄑㄧㄥㄓㄨㄥˋ˙ㄉㄜㄑㄧˋㄐㄩˋㄊㄨㄥˊㄔㄥˋ」。ㄖㄨˊ:「ㄍㄢˇㄔㄥˋ」。
  2. ㄕˋㄏㄜˊㄒㄧㄤㄆㄟˋㄖㄨˊ:「ㄔㄥˋㄓˊ」、「ㄉㄨㄟˋㄔㄥˋ」、「ㄩㄣˊㄔㄥˋ」、「ㄔㄥˋㄒㄧㄣㄖㄨˊ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稱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ēng
解釋:
  1. 用秤衡量輕重。
    【例】把這包米稱一稱,看有多重。
  2. 叫、呼。
    【例】稱呼、稱兄道弟
  3. 名號。
    【例】名稱、美稱、通稱
  4. 述說、表示。
    【例】據稱、稱慶、稱快
  5. 讚許、表揚。
    【例】稱讚、稱揚、稱美
  6. 舉。
    【例】稱兵
注音:
漢語拼音: chèng
解釋:
  1. 衡量物體輕重的器具。同「秤」。
    【例】市稱、磅稱
  2. 符合。
    【例】稱意、稱願、稱職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ēng
解釋:
[動]
1.用秤計量輕重。如:「把這包米稱一稱。」
2.叫、叫做。如:「稱呼」、「稱兄道弟」。
3.述說。如:「此地據稱有礦產。」《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4.讚頌、讚譽。如:「稱揚」、「稱美」。《論語.憲問》:「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5.自認、自封。如:「稱帝」、「稱霸」、「俯首稱臣」。
6.舉。如:「稱兵起義」。《詩經.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名]
1.名號、名目。如:「名稱」、「別稱」、「通稱」。
2.名聲、聲譽。《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èng
解釋:
[動]
適合。如:「稱職」、「稱心如意」。《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
[名]
衡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同「秤」。如:「市稱」、「磅稱」。
注音:
漢語拼音: chèn
解釋:
(二)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i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ㄔㄥ

1. 計量輕重。《說文解字.禾部》:「稱,銓也。」《管子.明法》:「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淮南子.泰族》:「稱薪而爨,數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治大也。」

2. 舉。《詩經.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袁紹逆亂天常,謀危社稷,憑恃其眾,稱兵內侮。」

3. 頌揚、讚譽。《論語.憲問》:「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南史.卷七一.儒林列傳.崔靈恩》:「靈恩聚徒講授,聽者常數百人。性拙朴,無風采,及解經析理,甚有精致,都下舊儒咸稱重之。」

4. 名聲、聲譽。《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列傳》:「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晉書.卷三.武帝紀》:「故鄴令夏謖有清稱,賜穀百斛。」

5. 呼為、叫做。《爾雅.釋親》:「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為姑。」《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彼此同姓,難以為婚,兄妹相稱,豈可及亂。」

6. 稱謂、名號。《孟子注疏.趙岐.題辭》:「子者,男子之通稱也。」《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並吞戰國,稱號曰皇帝。」

7. 呼喚、吶喊。《國語.吳語》:「王稱左畸曰:『攝少司馬茲,與王士五人,坐於王前。』」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並敘〉:「太公、呂后既至,漢王大悅,軍皆稱萬歲。」

8. 述說。《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老殘遊記》第一五回:「魏老兒供稱:『月餅是大街上四美齋做的,有毒無毒,可以質證了。』」

9. 自認為。《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黃巢既稱帝,便驕奢無度,命朱溫統兵二十萬攻河中。」《清史稿.卷三.太宗本紀二》:「宜要其納貢稱臣,以黃河為界。」

㈡ㄔㄥˋ

度量物體輕重之工具。《淮南子.時則》:「令官市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稱,端權概。」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卷一:「福州資福善禪師:自此一別,稱鎚落井。」

㈢ㄔㄣˋ

適合、相當。如:「稱心快意」、「稱職」。《喻世明言.卷四.閒雲菴阮三償冤債》:「或有登科及第的,又有小可出身;或門當戶對,又無科第。及至兩事俱全,年貌又不相稱了。」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律詩對偶,固須銖兩悉稱,然必看了上句,使人想不出下句,方見變化不測。」

注音: ㈠ㄔㄥ ㈡ㄔㄥˋ ㈢ㄔㄣ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稱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使秤仔量仔過度過磅過頭磅仔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