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別歧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ìng bié qí sh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性別歧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ìng bié qí shì |
解釋:
在觀念、行為或制度上對於各種性別種種不平等的對待方式。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性別歧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exism ; gender discrimination |
作者: | 游美惠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根據字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定義,性別歧視/性別主義(sexism)指的是基於性別而有的偏見或歧視(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特別是女人所常遭遇到的差別待遇。Grant&Ladson-Billings在其所編著的《多元文化教育辭典》(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之中介紹sexism一詞時指出:在美國sexism這一詞是自1960年代開始才被普遍使用的詞語,由於性別意識的逐漸提升,1970年代之後社會大眾逐漸注意到政治、經濟、宗教、歷史和藝文創作中所隱含的性別歧視,而後到1980年代的初期,sexism一詞逐漸被「性別歧視」(gender discrimination)取而代之。 心理學家提及性別歧視時,多將之看待成是一種「偏見」;舉例來說,黃囇莉曾經指出性別歧視可以區分為「敵意型性別歧視」(Hostile Sexism)與「親善型性別歧視」(Benevolent Sexism),其中敵意型性別歧視與偏見之概念雷同,它是一組貶抑女性的信念、態度或刻板印象,同時伴隨敵意的情緒,即女性若違反傳統性別角色,則抨擊且懲罰之;相對的,「親善型性別歧視」則傾向於幫助女性,在主觀上對女性抱持正面情感,但仍是以性別刻板印象及固定角色來看待女性,表面上看起來是愛護女性,但其根源卻是男性主導的傳統信念,其結果對女性也會構成傷害。 但是,社會學家對於「性別歧視」(sexism)常被用來描述個人偏見這樣的說法不以為然。Allan Johnson曾經表示:男性特權能被持續維繫下去需要更多其他的因素,所以「性別歧視」一詞應該指涉任何有促進男性特權效果之事務,無論牽涉在其中的人是否有所意圖。所以,探討性別歧視/性別主義,應該更聚焦探討維繫男性特權的力量之全貌,留意其社會性和系統性的特質,不要落入個人化之陷阱中(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34)。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待社會上的壓迫關係,因為這會造成另一個錯誤,那就是以為性別歧視這種說法是將男人看成壞人,是一種對男人不公平的攻擊;事實上,性別歧視不只傷害個別的女性,也會延續一種以性別為基礎的壓迫系統,傷害到男人、小孩與非異性戀者等其他人。 總結來說,性別歧視不只是針對個別女性的偏見,而是偏見加上行使偏見的權力。透過像性別歧視之類的不平等的社會體系,有人繼承到特權而理所當然的享受優勢,有人處於壓迫的位置卻常有苦難言。是以,要改善性別歧視的問題,就不能只靠個人啟蒙或是訴諸人們的正義感,而應該從體系設計和制度改革著手。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Allan Johnson原著(2008)。《性別打結》(The gender knot)。台北:群學。 黃囇莉(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Grant, C.A. & Ladson-Billings, G.(1997)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hoenix, AZ.: Oryx Press. |
|
參考資料: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Allan Johnson原著(2008)。《性別打結》(The gender knot)。台北:群學。 黃囇莉(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Grant, C.A. & Ladson-Billings, G.(1997)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hoenix, AZ.: Oryx Pres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性別歧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