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身教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ōng shēn jiào yù |
解釋:
在終生教育理念指引下,所提倡的學習觀念。其旨趣在使每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能有適合需要的教育機會。以縱向的學習階段而言,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以橫向學習機會而言,則包括正規教育、補習教育、在職教育,與透過媒體或網路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機會。也作「終身學習」、「終生教育」。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終身教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ifelong Education |
作者: | 黃富順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終身教育係指教育的過程應持續一生,與個人的生命相始終。教育沒有完成的一天,是個人終身的歷程。終身教育的事實存在已久,但終身教育一詞的提出,則係在二十世紀之後。在一九二○年代,「終身教育」一詞已在英文的著作中出現。二次大戰以後,終身教育一詞開始被引用,至一九六○年代中期,由於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的倡導,使終身教育普獲接受與重視,引起教育學者極大的興趣而形成一種運動。 此時受到注意而有影響力的學者是法爾(E. Faure)。他於一九七二年出版〔未來的學習〕(Learning to be)列舉一些終身教育的原則。一九七六年學者戴維(R.H. Dave)著有〔終身教育基礎〕(Foundations of Lifelong Education)一書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意義與理論基礎,頗負盛名。他說:「終身教育係以整體的觀點來看教育,包括正規的、非正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型態。終身教育從時間和空間的領域來統整貫穿所有的教育階段,在學習的時間、空間、內容和技巧上皆具有彈性。」此時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Education)開始進行科際整合研究,由教育哲學、歷史、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與經濟學者共同從事研究,探求在現代社會的條件之下,教育應有的方向,以及如何充分發揮個人自我導向的教育潛能,而有一系列研究專著發表,對終身教育概念的澄清、理論的建立與各國實際發展情況之了解,均有相當貢獻。今日終身教育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動力與指導原則。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教育研究所負責人克羅柏力(A.T. Cropley)對終身教育的倡導與研究不遺餘力,被認為是終身教育運動的重要人物。他認為終身教育是終身學習的制度,具有四項的涵義: 1.從時間的層面看,教育與個人一生相始終,自出生開始至死亡為止。 2.從型態來看,終身教育在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教育情境中發生。 3.從結果來看,終身教育可以導致個人獲得、更新和提升知識、技巧和態度,最終目標為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 4.從實施層面看,終身教育的成功有賴於個人增進自我導向學習的動機和能力。 我國在正式教育法令出現終身教育的名詞,係在一九八○年修正公布施行的〔社會教育法〕。依據該法第一條規定,社會教育以實施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為宗旨。總之,終身教育強調個人應作終身的學習,以因應社會或技術的改變。(參見「終身學習」)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終身教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