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情緒性意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motive Meaning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情緒性意義指在說話者的辭句之中含著某種情感或態度,或者是說話者意在表現一種情感或態度;近似通常所謂之「情見乎詞」的另一面,是由詞的意義中見情。
  情緒性意義溯源於維也納學圈(Vienna Circle)及其後繼者想為語句的意義(meaningfulness)建立一個可以檢證的規準。有些哲學家曾試從分析道德或與詩辭探討,然而卻難以通過意義規準之檢證,例如愉快之為善(如我高興)是否有客觀的真實性,便是問題。又如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一則是實際可見,一則是「情在其中」,則孔子只是由經驗而驗證一項事實,抑或是感歎時光流逝,也難以用任何基準來證實。這一類的例子若就言詞來看,其中意義一方面在於所用的言辭;一方面才是語言中所含的情感,二者不能視同一物;因為言辭若只在於陳述,便只有認知的意義,聽者只根據說者所用的語句,可以了解其意義;然而卻不能衡量其中有無情感作用。
  從心理的情感狀況看,情感或態度可能存在於一種情境中,而趨向於採取行動,如憤恨可能的表現方式即為數不一,直接的表現攻擊行動或掉頭而去都緣於這種情緒作用,但是因憤怒的程度有異而使行動出現不同的方向,如此便不易確定此種情緒的內涵意義。
  情緒性意義常見於同樣語句中,所含的情感或態度即有若干種。同一句話,因為 「語氣」不同,或者意存輕視,或者意在威脅,或者顯示熱情,以至表示讚美與崇敬。如是語氣便有譏諷、命令、鼓勵等等功能截然不同的命意;如果「意在言外」時,其中的情感作用便更為複雜,在這方面,須要從心理上做精密的分析。
  心理學中將語辭的情緒性意義視為一種用言辭發洩情感的方式。此種說法是著眼於情感情緒在某些狀況下可能出現。然而在人群中,個別差異定必須考慮的條件。例如習慣於「誇大其辭」者,往往用「聳人聽聞」的語句開端,如「你猜怎麼樣?」像這樣的「卷頭語」,聽者必須在他陳述完了後,才能判斷究竟是意在喜歡、還是厭惡,是在誇獎、還是卑棄,是在驚異、或者全然「無動於衷」。
  若從言辭的結果分析其中的情感或態度,往往受聽者主觀擷取意義的影響,關鍵一則在於說者所用辭句是否完全表現了其合意,一則在於聽者所選擇的重點。如果辭句涉及到聽者,則由聽者判斷時,或者不能把握說者的真諦,或者曲解說者的原意,至於完全誤解說者的情感,也大有可能,故而解釋情緒性意義的困難、除了說者的主觀成分難以猜度外,聽者的判斷也難以達到客觀的境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情緒性意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