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層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uàn cé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斷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uàn céng |
解釋:
地層由於變動而發生斷裂,且沿著斷裂面成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或兩方向兼具的移動現象,稱為「斷層」。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斷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知識 1: 斷層常造成許多困擾與極複雜的地質問題,惟藉著斷層的辨認與判識,常有助於對一區域地殼變動的來龍去脈有正確認識與瞭解。斷層常於地表地形上表現出來,它可使地層或岩塊拱起抬升、崩塌陷落、掀動傾斜或作水平的移位。斷層破裂帶的岩石已破裂,故較四周岩石更容易風化侵蝕,而於地貌上表露無遺。921集集大地震引起九份二山大崩山(圖1),一般被歸咎於地震引發順著地層面滑動的所謂順向坡平面型地滑。然推究滑動後的地表特徵,不難發現,大規模的山崩塊體移動為順著舊期斷層面所復發的二次或歷經多次一再重演的滑動地質災害。 斷層 當受到外力的擠壓、拉扯,岩體或岩層將產生破裂,甚至滑動。所謂斷層係指破裂不連續的岩體或岩層沿著破裂面彼此有滑動移位的現象。斷層有時為一清晰明顯的斷裂破碎面,但通常都成為一個斷層破碎帶,具有相當的寬度。斷層帶多由斷層兩側的破碎岩塊和碎土組成。其中有時尚含有若干小斷層,這種情況要認識主斷面就比較困難,斷面可能就有好幾種角度的傾斜。位於斷面上方的岩層稱為上盤,而在斷面下方的岩層稱為下盤。如果斷面垂直,就沒有上下盤的分別。斷層兩側岩層所發生的移動,都是相對的。因為在斷層發生時,究竟是上盤的岩層在移動,或是下盤的岩層在移動,或者是上下盤岩層都在活動,是難以判斷的,也很難在野外實地觀察來判定。所以斷層的分類是以斷層兩側岩層所發生的相對移動為準,而不是它的絕對移動。根據這種標準,可以把斷層分為三大類(圖2):一、平移斷層(圖2與3):斷層沿著斷面沒有上下垂直的移動,主要是沿著斷層面走向發生水平方向的左右移動。二、正斷層(圖2與4):斷層的上盤沿著斷面對下盤相對的向下順勢下滑移動,常常代表地殼受到張力後沿著斷面向兩側拉裂所造成的斷面。三、逆斷層(圖2與5):斷層的上盤沿著斷面對下盤逆勢上衝滑動,往往是地殼受到兩側壓力推擠所造成的,代表著地殼受到側向的擠壓緊縮所造成的斷面,所以逆斷層常和褶曲造山帶共同出現。 活動斷層 921集集大地震的摧殘,喚醒了國人對於斷層的認識。地震與斷層作用關係密切,規模大的地震常導因於活動斷層的再復活而發生,並在地表留下顯著的破裂帶之地震斷層。斷層中所謂的活動斷層是強調斷層在某特定期間內曾發生移位變化,而於不久的將來仍可能再度活動。對於過去某一特定時間長短的認定,因各國家或地區所處的地質構造條件不同,遭遇的天然災害的差異,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別,因此對於活動斷層時間的劃分略有不同。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火山島弧與地震帶上,地震頻仍,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綜合歸納提出適合台灣區地體構造環境的活動斷層定義為:距今約十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以來曾經活動過的斷層,且不久的將來具有再活躍的隱憂。 岩體或地層一旦扯斷破裂產生斷層移動,將產生地震,並將造成岩盤的錯動擾亂,而導致山崩、土壤液化,對於建築結構物產生嚴重的破壞。由於人口的朝都市集中,建築工程的日益擴大,若發生地震斷層,所造成的傷亡與財力物力損失將更為嚴重。一般芮氏地震規模大於7以上,常有地震斷層伴隨發生的地震,其所產生的災害常較嚴重。二十世紀以來台灣地區共有6次地震有顯著的地震斷層伴隨發生,分別為1906年3月17日規模7.1之梅山地震與梅山、陳厝寮地震斷層;1935年4月21日規模7.1之新竹---台中地震與獅潭、屯仔腳地震斷層;1946年12月5日規模6.1之新化地震與新化地震斷層;1951年10月22日相繼發生三個規模7.3、7.1與7.1之花蓮地震與米崙地震斷層;1951年11月25日規模6.1與7.3之台東地震與玉里、池上地震斷層;1999年9月21日規模7.3之集集大地震與車籠埔斷層。 車籠埔斷層 921集集大地震係因北自大安溪與大甲溪流域,南至濁水溪流域,近八、九十公里長的車籠埔斷層作怪所造成。斷層東側上升數公尺。車籠埔斷層沿著台中盆地的東側邊緣南北向延伸,斷層面以約30°傾角向東傾斜。由雲林縣的桶頭開始,經竹山、名間、南投、中興新村、草屯、霧峰、車籠埔、太平、大坑到豐原。過了豐原、石岡轉為東北方向延伸,影響遠達卓蘭鎮內灣、食水坑及東勢鎮四角林與東勢林場。車籠埔斷層所經之處破壞嚴重(圖6),許多橋樑垮了。原為平坦的道路(圖7)或溪流河床(圖8)霎時成了階梯段塊。原經人工理平的棒球場、運動場,斷層歷歷在目(圖9與10)。當面對斷層,如何判斷為正斷層或逆斷層?仔細觀察追索,可窺堂奧(圖5,10~12)。如民間集集線鐵軌扭曲判斷為由東向西推擠隆起抬升;而光復國中運動場跑道外環白色標記之扭曲變形,亦彰顯斷層上盤上衝力道,而知為上盤逆勢上衝的逆斷層(圖2)。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斷層 | |
主題: | 地質 |
作者: | 莊文星 |
數位化單位: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岩石 |
紀錄類別: | 地質學習資源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ault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殼中岩層破裂,並具有明顯錯動的地質構造型態。斷層的破裂面稱為斷層面,在地表上以線性排列方式顯現,稱為斷層線。大規模的斷層往往沿一系列密集的破碎面或錯動面發生,稱為斷層帶。斷層切過岩層原來應對稱且連續良好,因此可根據岩層的相對移動性質分類為正斷層、逆斷層、及平移斷層。斷層為常見的地質構造,其規模從一公尺至數千公里不等,大規模斷層的突然斷裂為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而近期仍活躍的斷層稱為活斷層,對工程建築有潛在的破壞作用。斷層具破碎空間,可提供天然氣、石油、礦床、地下水等移動及儲存的空間。斷層的調查研究對於油氣探勘、採礦、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震災害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fault |
作者: | 洪如江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岩盤中的一個裂面,沿此一裂面曾發生錯動,錯動量大至數公里,小至數公分。大規模之斷層,在裂面上任意一點兩側之岩石,地質年代不同。 斷層面在地表之交線稱斷層線(fault line)。 斷層常常不只是一個無厚度的裂面,而常有相當厚度,厚至數十公尺薄至數公厘,其強度常比完整岩石低;其壓縮性常比完整岩石大;且常含較多水分,常開挖至斷層,常會湧出大量之水或水夾斷層屑(fault breccia)或斷層泥(fault gouge)。 礦工所謂之斷層,常指開採中之煤層,突然中斷者,而不一定與地質學家之定義相一致。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fault |
日期: | 2003年10月 |
出處: | 測繪學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層沿其裂縫而作相對之移動,移動之面稱斷層面,斷層面多為傾斜,故一般分為傾斜斷層與平移斷層兩類型:前者為兩斷層塊沿斷層傾斜面上下移動,其中上盤順向地心引力而下移為正斷層,上盤背向地心引力而上擠為逆斷層;後者則為兩斷層塊沿斷層走向(斷層面與地平相交之線)作為水平方向之左右移動。因斷層陷落成盆地形者稱為地塹,因斷層掀起成平台形者稱為地壘。大陸山東之膠萊地塹,海拔僅二、三十公尺,而東方之勞山與西方之泰山,均高在一千公尺以上,屬于地壘。附圖為斷層岩塊山地之一部分,連嶺周圍,稜角突兀,形成三角切面狀,故斷層面之等高線,幾成直線,其邊緣有明顯之山稜線表現三角切面之形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