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趣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xìng qù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興趣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xìng qù |
|
解釋:
1.欣悅而樂於從事。唐.杜甫〈西枝村尋置草堂夜宿贊公土室〉詩二首之二:「從來支許遊,興趣江湖迥。」 2.樂於學習、注意的事。如:「他的興趣是蒐集郵票。」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興趣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Interest |
| 作者: | 陳李綢 |
| 日期: | 2000年12月 |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興趣」一詞的界定,常與「動機」、「學習」、「活動」、「傾向」有關聯。以下為學者對興趣的界說: 1.根據路君約(民82)在〔心理測驗〕一書的定義:興趣是一種激發活動的力量;它代表一種傾向,亦即為優先選擇某一種活動或事物的傾向;它也代表個人的愛好,這種愛好有程度上的差別。因此,生活中有許多活動,有許多不同的興趣;人們在任何一種活動中,也有各種不同程度的興趣。 2.根據張春興的說法,如果被動機引起的行為活動專注於某一對象,而且活動的結果又能多次滿足時,個人將傾向於繼續向同一對象重複活動。此種趨向某一活動的內在傾向即為興趣。 3.美國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將興趣視為內在動機的因素之一,是促使或誘發人們學習的一種動力。一個兒童自由選擇他感到喜歡的事,興趣會驅使他持續去完成它;相反的,兒童對任何一種事項缺乏興趣,其學習的意念便無法產生。興趣是人們在特別領域內成功的導航者,能將興趣帶進教育的領域內,將能促使學生有效的學習。 4.根據葛樹人(民79)在〔心理測驗學〕一書指出:興趣是指一個人對其生活環境中人、事、物和學習與職業活動的喜愛或不喜愛程度。換言之,興趣是驅動他參與某種教育、職業、娛樂等活動的一種自發性力量。 綜合上述的界定,興趣可視為一種激發個人在學習、活動及工作中的力量及喜好的傾向。興趣代表個人對某些人、事、物的喜愛程度,它會影響個人對教育和職業目標的選擇,以及人際關係與其他生活層面的適應。 根據傑格(H.A. Jager)和弗樂利(C.P Froelich)的研究指出,測量興趣的方法有下列四種: 1.觀察:從行為上觀察一個人經常接觸的人和事以及其參與之活動,並推測其興趣所在。 2.探詢:直接詢問一個人所喜好或不喜好的人、事、物為何。 3.研究其從事的活動:對一個人有關各種活動或職業的知識加以測驗,從其知識的多寡上去判斷興趣之高低。 4.使用興趣量表:使用標準化的興趣量表去測量一個人的興趣。 綜觀近年來興趣測量的發展,各種量表在內容上和結構上已有趨向統整的跡象。通常一些興趣量表已同時涵蓋基本興趣及特殊職業興趣兩種層面的測量。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興趣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名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相似詞: | 【興頭】 |
| 對應華語: | 興趣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興趣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hìng-tshù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興趣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