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正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正說〕是王充〔論衡〕第八十一篇的篇名,意在糾正漢儒對儒家經書篇題的荒誕解釋。因漢代官方的今文經學把儒家經書加以神化,對篇題作牽強附會的解釋,冀能作為晉身為官的憑藉,所以王充站在講究訓詁及注重史實的古文經學立場,加以批判。〔正說篇〕說:「儒者說五經,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說。後儒信前師之言,隨舊述故,滑習辭語。苟名一師之學,趨為師教授,及時蚤仕,汲汲競進,不暇留精用心,考實根核。故虛說傳而不絕,實事沒而不見,五經並失其實。」文中指出漢儒為了明經當官,信古隨舊,導致無法專心研究經書,又不能詳考本末虛實的弊端。王充首先考據史實,說明漢宣帝峙確定〔尚書〕為二十九篇,而百兩篇〔尚書〕為偽造,因成帝愛惜偽造者張霸的才華及其文字,故未加毀壞,唯世人未能加以明察,認為〔尚書〕仍有百篇傳世。其次,有人認為秦燔詩書,是指燔燒〔詩經〕這本書,王充則糾正說「書」係指五經的總名稱。其三,有人說〔尚書〕的二十九篇是效法天上的北斗星和二十八宿,王充對此批評說,〔尚書〕殘存二十九篇只是事實正好如此,不宜妄加附會,若二十九篇有所效法,那麼〔詩經〕三百篇是否也該有所效法。其四,又有人認為〔春秋〕有十二公,係效法每年十二個月,王充仍批駁說是純屬附會。綜合這些案例,王充進一步分析了造成這些現象的心理背景,〔正說篇〕說:「說事者好神道恢義,不肖以遭禍,是故經傳篇數,皆有所法。」意即論說的人對經書加以神化,誇大含義,以為不如此做則將遭受禍殃,使得經書篇數被說成有所效法。王充於〔正說〕後文仍舊依據立場,逐次批評了〔春秋〕、〔易經〕、〔禮經〕、〔論語〕、〔孟子〕等,由於王充對五經的原委詳細考證,也就提供了後人研究經學源流的可靠資料。由上述可知王充的治學精神務在審定是非,辯照然否之實,迥異於當時附會陰陽五行的經生說法,堅持獨立客觀地追求知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正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