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波三折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變) |
漢語拼音: | yī bō sān zhé (變) yì bō sān zh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一波三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ī bō sān zhé |
解釋:
原指書法中一捺筆鋒需轉換三次方向,筆勢曲折變化。語本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後用以比喻事情進行曲折多變,很不順利。如:「這樁婚事一波三折,真是好事多磨。」亦形容文章結構的跌宕起伏多變化。如:「韓文公的議論文章,布局一波三折,文氣充沛。」也作「一筆三過」。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一波三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原指書法中的一捺,筆鋒需作三次轉折,使之曲折多姿。#語本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後用「一波三折」形容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或比喻事情進行得曲折不順。 |
|
典故說明:
「一波三折」本是書法術語。用筆時平捺稱「波」。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折筆鋒:起筆束緊,頸部提起,捺處鋪開,呈波折狀,猶如水流自高處而下,穿澗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喻。王羲之(西元321∼379),字逸少,晉臨沂人。其人品高潔,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善書法,所寫草隸,冠絕古今,以〈蘭亭集序〉、〈樂毅論〉等為最,後人稱為「書聖」。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王羲之提到,如果把一幅字寫得平直呆板,像算盤珠子整整齊齊排在算盤上一樣,就是只描出字的點畫,而不是寫字。從前鍾繇的學生宋翼就常常這樣寫字,鍾繇經常責斥他,嚇得宋翼跑回家去,三年不敢來見。宋翼在家潛心研究鍾繇所寫的《筆勢論》,頗有心得,經過數十年的苦學,終於成為晉代有名的書法家。「一波三折」這句成語,就從王羲文中「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筆勢的曲折多姿,後則多借以譬喻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或比方事情進行得曲折不順。
|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書法中的一捺,筆鋒需作三次轉折,使之曲折多姿。&形容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比喻事情進行曲折多變。 使用類別 用在「筆勢曲折」的表述上。&用在「曲折多變」的表述上。&用在「曲折不順」的表述上。 例句
|
|
辨識: 近義成語 |
|
典源: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據《法書要錄.卷一》引)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鍾繇弟子,繇乃叱之。翼(1)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2),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
〔注解〕 (1) 翼:即宋翼。西晉人,生卒年不詳,書法家鍾繇的弟子。也是有名的書法家。 (2) 潛心改跡:專心改變自己的筆法。〔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據《太平御覽.卷七四八.工藝部五.書中》引) |
|
書證:
01.《宣和書譜.卷五.正書三.釋曇林》:「釋曇林莫知世貫,作小楷,下筆有力,一點畫不妄作,……但恨拘窘法度,無飄然自得之態。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苟。」
02.清.劉熙載《藝概.文概》:「蘇老泉曰:『風行水上,渙此天下之至文也。』余謂大蘇文一瀉千里,小蘇文一波三折,亦本此意。」
03.清.王韜《淞隱漫錄.卷八.嚴萼仙》:「詞既淒清,聲亦纏綿跌宕,有一波三折之致。」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一波三折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