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變通學校(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lternative Schools (USA)
作者: 單文經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一九六○年代中葉至一九七○年代之間,英、美兩國有多位學者,對於當時的中小學教育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認為舊有的學校教育不能滿足兒童與青少年的需求,而必須另起爐灶。於是,有一類新型態的中小學出現,以「開放」、「非正式」、「自由」、「變通」為名;一般皆以「變通學校」統稱。
  早在一八九六年,杜威(J. Dewey)在芝加哥大學所創辦的實驗學校(Laboratory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以及一九三○年代,一些受到進步主義運動影響而設立的學校,如布隆克斯科學中學(the 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即具有「變通學校」的型態。英國尼爾(A.S. Neill)於一九六一年所創設的夏山學校(Summerhill School),也是典型的「變通學校」。自一九六六年起,美國「變通學校」的設立,如雨後春筍。早期多為私人興辦,公立「變通學校」則以一九六九年在費城設立的公園路學程(Parkway Program)為最早。
  「變通學校」的類型固然各有不同,設校宗旨亦各有千秋。一般公立的「變通學校」,大約須符合三項規準:(1)入學與否,悉依學生之意願;(2)須能提供舊有學校所無法開設的學程;(3)應由社區內不同種族與社經背景的學生混合組成。至於各校學程的特色,則五花八門;其意識型態,有極左,也有極右。如有極注重自由自律、完全任其生長的所謂「開放式變通學校」,亦有回歸到基本學科的教學,以充實學生升學能力的「傳統式變通學校」;有強調適性教學與個別化學習的「自由型變通學校」,亦有強調集體生活與嚴格紀律的「軍校型變通學校」;有獨立設置的「自主型變通學校」,亦有附設於原有學校之內的「校內之校型變通學校」。「變通學校」的共同特色,是規模比一般學校為小,學生人數很少超過二百名;其組織型態,也不似一般學校形式化。
  到目前為止,仍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變通學校」散見於美國各地。以奧瑞岡州優境市(Eugene, Oregon)為例,在一九九一年共有約一萬餘名中小學生,分散於所屬三十八所中小學,其中即有十三所為「變通學校」。
  「變通學校」實施多年以來,確實能發揮增加入學的選擇機會、補偏救失、彈性適應等的功能,而所投入的經費也並不比原來增加太多,因此,在講求教育自由化、民主化,以及地方分權化的英美等國,是一項相當成功的教育實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變通學校(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