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敘倫 - 教育百科
馬 | |
敘 | |
倫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曾鉅生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馬敘倫(1885~1970),字彝初、夷初,號石翁、寒香,晚年稱石屋老人,浙江杭州人。四歲啟蒙,讀〔小學韻語〕;光緒二十五年(1899),入杭州養正書塾就讀;二十八年(1902)以為同學鳴不平,觸怒學正和監督,被學校開除,旋到上海報界謀生。二十二年(1906)到廣州,在兩廣師範館和方言學堂任教;宣統元年(1909),回杭州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教課;三年(1911)夏,東渡日本,經章太炎介紹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民國二年(1913),在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教授國文;四年(1915),到北京大學文學院任教,因袁世凱圖謀稱帝,是年寒假辭去北大和醫專教職。六年(1917),應蔡元培之邀,再次出任北大教授,課餘埋頭著述,著手撰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八年(1919),五四運動發生,任北大教職員會書記及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會聯合會主席;復於十年(1921)北京教職員「索薪」運動中,被推舉為北京小學以上各校教職員聯合會主席,「六三」事件發生,曾遭毒打,頭部受重傷。十一年(1922),接任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經蔡元培推薦就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十三年(1924),代理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務;十四年(1925)重回北大當教授。十六年(1927)任浙江省政務委員會委員;十七年(1928)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二十年(1931),再回北京大學執教。二十五年(1936),組織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國會,被推為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後,困居上海,專事著述。三十四年(1945)十二月,與王紹鏊、周建人、林漢達等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一九四九年後,歷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首任教育部長、高等教育部長、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職。在主持教育部與高教部工作的五年中,除了參與制定各類教育的方針、政策外,還參與決定有關教育改革的幾件大事:(1)改善學生健康狀況;(2)接管外國津貼的學校;(3)改革學制,進行院系調整。 馬氏對語言學、文字學、書法、詩詞、經史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述甚多;尤其在文字學方面貢獻良多,學術巨著〔說文解字六書疏證〕是畢三十多年之功,辛勤耕耘的成果。該書把說文解字九千多字的字形、字義、字音作了詳細的分析和闡析,是文字學史上的一項創舉。馬氏對金石甲骨文字也有深入研究,著作有〔讀金器刻詞〕、〔石鼓文疏記〕、〔石鼓文疏記引辭〕、〔石鼓釋文序〕、〔跋石鼓文研究〕等。另在老莊哲學方面的著作有〔老子校詁〕、〔莊子義證〕、〔莊子札記〕、〔天子天下篇述義〕等。馬氏書法亦別具風格,自成一家,被譽為「近世之王紹宗」。此外,尚輯有〔馬敘倫學術論文集〕、〔馬敘倫政治文選〕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敘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