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體育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lestra
作者: 王連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體育學校教育是古希臘雅典兒童鍛鍊強身、學習競技、遊戲、作戰準備及品德陶冶所受的基本教育之一;與音樂學校及文法學校一樣,是雅典培養兒童審美觀念、健美體格、良好行為及優美生活所歷的初等教育。體育學校又稱角力學校或摔跤學校,雖為私人所設立,但其所施的體育訓練,卻是由城邦直接監視的唯一部分,以訓練兒童將來成為城邦體格健美、靈魂高潔的獨立公民。以下簡介雅典體育學校的各項教育設施:
  1.體育理念與目的:雅典的體育學校是其兒童教育的重鎮,亦是培育富有優雅審美觀念的自由公民奠基的訓練所。這種學校教育的實施,在切近具體目標上言,是注重體育活動與訓練,在長遠理想指標上言,是將美育、德育和體育結合在一起。因此體育學校的教學目的,並不只局限於體格操練、競技訓練、戰力預備,而擴及加強運動精神與風度、品格公正與風範的養成。
  2.體育訓練內容與課程:雅典體育學校的教育,本寓德育與智育發展於體育的原則來實施,其訓練內容的要項,係以固有體能的訓練為主,而尤重在訓練過程中個人情緒控制、美感流露,及團體合作態度與行為的表現。概要地說,體育學校的訓練內容,主要有如下的各種項目:
  (1)發展肺活量的跳遠(long jump)和立定跳遠;
  (2)訓練腳力敏捷、體力耐力與堅忍毅力的賽跑或八分之一哩賽跑;
  (3)增強臂力和鍛鍊腕力靈活的擲鐵餅;
  (4)鍛鍊身體平衡、動作協調的擲標槍;
  (5)訓練靈敏反應、有效攻擊及情緒控制的拳擊及摔角;
  (6)增進優美體態與身心健康的跳舞和游泳;
  (7)培養團體意識與合作行為的賽舟及玩曲棍球;
  (8)訓練駕御與整個身心的馬術。
  這種學校體育訓練,在其內容中精選五項作為其訓練的課程,稱為「五項運動」(pentathlon)課程,包括跳、跑、角力、投標槍、擲鐵餅等。
  3.教師學養及其教育方法:雅典體育學校的教師應具備的學養,除運動項目精湛的技能之外,尚需精通醫學、生理學、心理學、美學與倫理學,才能貫徹「德智體」三育合一的教育目的。其教育方法的運用,雖從體育出發,卻以美育與德育為依歸。他們教導兒童體育競賽應持的觀念是,比賽勝負固然重要,但運動精神則為更重要。他們平時授課,穿著紫袍,手攜棍棒,對兒童學習精神與品德行為,隨時隨地予以糾正,為培養文雅自由公民的紮根,善盡職責。
  完成體育學校教育後,十四、五歲的青少年,則可進入體育館(Gymnasium)接受進一步的體育訓練。(另參見「希諾薩奇體育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體育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