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書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書解〕是王充〔論衡〕第八十二篇的篇名。意旨著重在對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的著述加以辯解,因通篇採用對答的形式,所以取名為書解。原來漢代官學獨尊儒術,儒生從天人感應及讖緯迷信的立場將儒家經書神化,宣揚君權神授。至於其他諸子能正面反省現實的作品,卻反被指為於世無補的妄作。王充則將儒者分為兩類,一是能著作立說的文儒,真能卓絕不循。另一是說經的世儒,其業易為,不值得重視。王充主張將五經和諸子的地位顛倒,決不可以拿儒家的經書的是非作為評斷的標準。王充的主要論點有三例如下:其一,有人認為諸子能從事著述,是因為有空閒可以思考,未必才智高於常人。王充則辯解說,周公、孔子、管仲、商鞅等人都因有所感觸而各自著書,見過世事愈多,見識也就愈廣博,官務愈繁忙,見識就愈深厚,絕非閒著無事才寫作度日。其二,有人批評說,諸子雖精通寫作,卻不善長政事;有的自身不保,何能輔國?王充反駁說,古代著述者只要受到重用,多能建功立業,如管仲、晏嬰、商鞅、陸賈等人皆是;至於呂不韋、淮南王、韓非等人雖遭禍害,卻是因為別的事才犯罪,不只是由於著書才犯罪。其三,有人批評說諸子牽強附會,不合經義,違背聖人本質,須視之為蕞殘、玉屑,根本就是言論不賢明的愚妄之作。王充則回答說,五經曾受秦火損壞、焚燒禁防,至漢代經朝廷徵收後,仍是殘缺不全;反而是諸子的作品文句明白,事情真實,值得研究。王充於〔書解篇〕結論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經誤者在諸子。諸子尺書,文明實是。說章句者終不求解扣明,師師相傳,初為章句者,非通覽之人也。」一方面批評五經官學為虛說失實,另一方面肯定諸子能面對現實指責缺失,視當前的社會為創作的源泉。總之,王充主張理性的判斷,輕視師法的傳承;主張義理,而輕視章句,不受官學及利祿的誘惑。學問的博通,要在學術自由的前提下追求知識。這種主張學術開放的精神,值得敬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書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