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僧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纓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高僧傳〕,佛教史傳名,梁釋慧皎(497~554)撰,凡十四卷(包括內容十三卷,末附序錄一卷);今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卷史傳部,後世有單行本流傳。
  此書為現存我國佛教僧傳中之始祖,原本〔高僧傳〕之前,已有寶唱〔名僧傳〕,惜此書已亡佚,現存日本沙門宗性之〔名僧傳抄一卷〕。據陳援庵、曹仕邦等學者考訂,慧皎之書,體例嚴謹,分科精確,其史學修養與精神,均非寶唱所能比擬;論其對後世佛教思想及史學之影響,均超過〔名僧傳〕。陳援庵更譽之為「後之作者,都不能越其軌範」。後世僧傳如〔續高僧傳〕、〔宋高僧傳〕、〔大明高僧傳〕、〔神僧傳〕及各宗派史傳等都取法於此或受其啟發。
  此書十三卷中共分十類:(1)譯經(卷一至卷三);(2)義解(卷四至卷八);(3)神異(卷九至卷十);(4)習禪;(5)明律(合卷十一);(6)遺身;(7)誦經(合卷十二);(8)興福;(9)經師;(10)唱導(合卷十三)。其記述年代,自漢明帝永平十年(67),終於梁天監十八年(519),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位高僧,又旁出附見者二百餘人。
  此書撰寫的動機,從慧皎的自序中,約略可獲知下列幾項:(1)傳布法脈;(2)表彰聖迹;(3)接引群倫;(4)總賅諸史;(5)分判高名等。其中「分判高名」一項,可表現出慧皎的史德史識,慧皎認為:「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故省名音,代以高字。」
  此書雖屬僧傳,對中國佛教思想亦具有深遠的影響,除記載初期佛教之高僧,保留僧傳史料外,其他如宗派思想之啟迪,判教觀念之萌芽,大乘佛法之入世事業及精神等,均可在本書中尋得其淵源迹象。
  對中國史學發展方面而言,錢穆〔中國史學名著〕、陳援庵〔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嚴耕望〔佛藏中之世俗史料〕等均具體引證讚美此書具有文化史料之價值,足以彌補正史文獻之不足。
  就中國文學史方面,此書中的〔轉讀〕、〔唱導〕兩科即是俗文學如變文等之珍貴的文學史料,同時也保留多首富有白話文學精神之禪偈。
  此外,此書記載不少帝王之佛教政策,僧官制度的設立,法事的形成,社會上賑災,濟貧及治疾等社會慈善措施,均是探討初期中國佛教之菩薩道之重要史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高僧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