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上海交通大學(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正範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上海交通大學是一所以理、工為主,兼有文、管理、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高等學校,一九五九年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國家教育委員會。校址在上海市華山路一九五四號,占地二千四百畝,校舍建築總面積六十一萬多平方公尺。
  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的南洋公學,初設師範科。光緒二十四年(1898)設高等預科,是大學開辦的基礎。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名為商務部高等實業學堂,三十二年改名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並逐漸增設電機、航海專科。宣統三年(1911)改名南洋大學,民國元年(1912)學校隸屬交通部,並改名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民國十年(1921),學校與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合併,總稱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名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十一年(1922),交通大學撤銷,上海學校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學。十六年(1927)改名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十七年(1928)十月,學校又與唐山、北京學院合併,統稱交通大學,隸屬鐵道部,總部設於上海。二十六年(1937),學校又改屬教育部。同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失守後,學校一度遷入法租界維持。二十九年(1940)在重慶小龍坎建立交通大學分校,三十一年(1942)在重慶九龍坡新建校舍,並擴建為交通大學本部。抗日戰爭勝利後,三十四年(1945)十月至三十五年(1946)四月,師生分批遷返原址復校。一九五○、一九五一年,學校經歷數次院系調整後,一九五二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又有較大變動:理學院的數、理、化三系調去復旦大學,工學院的土木系調至同濟大學,航空、水利、化工各系調出成立其他新校;同時,同濟大學、大同大學、震旦大學等多所學校的機械、電機、造船、動力等系調入。一九五三年,浙江大學、南京工學院、山東工學院約有關專修科調入。一九五六年經國務院決定,學校遷往西安,一九五七年,經調整分為西安、上海兩部分,實行統一領導。一九五九年十月,西安、上海兩部分分別獨立建校,上海部分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一九八四年,新建上海閔行校區。
  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學年度,學校建有電力學院、電子信息學院、管理學院、建築工程與力學學院、研究生院,有二十八個系,其中較著名的系是船舶及海洋工程系、動力機械工程系、自動控制系、電子工程系、材料科學系、機械工程系、應用物理系、工程力學系等。船舶(含海洋工程)設計製造、結構力學、液體力學、熱力渦輪機械、振動沖擊噪聲、自動控制理論及應用、通信與電子系統、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機械製造、固體物理、固體力學、系統工程等三十二個學科(專業)可授予博士學位,七十個學科(專業)可授予碩士學位。設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自動控制、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船舶與海洋工程五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較有影響的學科有振動、沖擊、噪聲、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熱力渦輪機械、自動控制理論及應用、模擬識別與智能控制、船舶結構力學、船舶流體力學、通信與電子系統等。全校設有系統工程、動力機械工程、大規模集成電路、復合材料、機器人、社會科學與工程、船舶及海洋工程、水下工程、光纖技術、凝聚態物理、工程熱物理與能源、信息與傳感器、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等四十一個研究所(中心)。較重要的實驗室有海洋工程實驗室、振動沖擊噪聲實驗室、局域光纖網與相干先通信實驗室等。
  一九九三年九月,學校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一萬二千七百人,其中研究生一千六百六十多人。有教職工六千餘人,其中教師近一千八百人。全校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近一千二百人,其中博士生導師六十三人,其中有電子學與通信專家朱物華、張煦,造船專家楊槱,自動控制專家張鍾俊,應用化學專家沈天慧等。
  學校圖書館有藏書近一百六十萬冊,中外文期刊十六萬多冊。設有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學校主要定期出版物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分社會科學版與自然科學版)、〔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交大科技〕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上海交通大學(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