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佛金,米契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okine, Michel Mikhailovich (1880-1942)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國男舞者及編舞家。生於彼得斯堡,卒於紐約。學舞於帝國芭蕾舞學院(Imperial Ballet Academy)。1898年畢業,加入馬林斯基芭蕾舞團(Maryinsky Theater)。1900年升為首席獨舞者。1902年任帝國芭蕾舞學院教師。1905年為畢業學生公演,首次編製《艾西斯與加拉堤亞》(Acis And Galatea)舞劇。1907年,為帕芙洛娃(Pavlova)編製《垂死的天鵝》(The Dying Swan)。1904年他為馬林斯基芭蕾舞團擔綱兩齣舞劇《戴芬妮》(Daphnis)與《克蘿》(Chloe)的編劇,此時他就開始提出其改革的理念,認為舞劇的劇情、音樂、佈景、燈光……必須作整體的創作。1907年舞劇團首次編製大型舞劇《亞米特之宮》(Le Pavillon d´Armide)以及《蕭邦尼亞》(Chopiniana),後者以後改為《仙女們》(Les Sylphides)。1909年與狄亞格烈夫(Diaghilev)組合俄國芭蕾舞團(Ballet Russes)赴巴黎表演,佛氏為其首席編舞家。藉此機會佛氏可將其對芭蕾之改進意見,付諸實際行動,表現於《亞米特之宮》,《波蘭舞蹈》(Polovstsian Danes),《仙女們》及《埃及艷后》(Cléopâtre)諸舞劇中,不僅獲得極大成功,而且指出芭蕾發展的新方向。此後又編製了《嘉年華會》(Le Carnaval, 1910),《希賀拉札德》(Sheherazade, 1910),《火鳥》(Firebird, 1910),《玫瑰之魂》(Le Spectre de la rose, 1911),《水仙花》(Narcisse, 1911),《彼得羅虛卡》(Petrushka, 1911),《藍色之神》(Le Dieu bleu, 1912),《塔瑪女皇》(Thamar, 1912),《蝴蝶》(Papillons, 1914)以及《金雞》(The Golden Cockerel, 1914)……等作品。此外亦為帝國劇院舞團(The Imperial Theater)編舞。1918年赴巴黎公演時由於俄國正興起革命的浪潮,狄亞格烈夫的舞團只能以巴黎作為基地,並經常在歐美各地作巡迴演出,以後則再未返回俄國。1936年與狄亞格烈夫分手後,在波姆(Blum)所創辦蒙地卡羅俄國芭蕾舞團(Ballet Russe de Monte Carlo)工作,為時不久,即成為自由編舞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瑞典、芬蘭及丹麥等國家擔任編舞及舞蹈工作。1923年赴紐約定居。並為各舞團編舞及表演。其後又有極多之新作,惟新作不如舊作有名。總計其作品有六十餘齣。其後較受矚目的作品有《魔法師的門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1916)、《愛爾菲》(Les Elfes ,1924)、《愛的考驗》(L´Epreuve d´amour, 1936)、《帕格尼尼》(Paganini, 1939)、《藍鬍子》(Bluebeard, 1941)……以及《俄國大兵》(Russian Soldiers, 1942)等等。佛氏不僅為一優異之舞者;尤其重要者乃是一位偉大之芭蕾舞劇改革家,有「二十世紀新古典芭蕾之父」之尊稱。1914年7月6日,倫敦泰晤士報曾刊登其投書,揭露其五大藝術原則:一、依照主題、時間以及音樂之性質而為每一齣新的芭蕾,創造新的動作形式,不可墨守固定之舞步與動作之成規;二、舞蹈與默劇在芭蕾中,須能表達一種戲劇之情節,否則毫無意義;三、在風格上,有需要時,始可用傳統之手勢,否則即應改用全身之動作,在舞蹈中從頭至足,皆需有表情;四、群舞並非一種裝飾品,新的芭蕾應先從面部與手部表情開始,然後使全身都成為表情的工具,由此進而到群舞者身體的表情與整個群舞的舞蹈表情;五、在舞蹈與其他種藝術之關係上,新的芭蕾絕不能成為音樂與舞台裝飾的奴隸,而應與其他有關藝術完全平等。佛氏對於編舞結構(Choreographic Structure)方面有多種的改變,至今仍為人所稱道。佛氏與女舞者薇拉.安東諾娃(Vera Antonova)結婚。其子威塔爾(Vitale)在紐約任芭蕾教師,其孫女伊莎貝爾(Isabelle)為匹茲堡芭蕾舞團(Pittsburgh Ballet)之舞者。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佛金,米契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