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出家 - 教育百科
chū jiā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ū jiā
解釋:
  1. 離開俗世的家,到寺廟為僧尼。
    【例】他為了精研佛法,決定出家修行。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出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似詞: 落髮
相反詞: 還俗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ū jiā
解釋:
佛教徒離家成為僧團之一分子的這項行為。《西遊記》第二回:「我常聞得那些猴子精說,他有個大王,出家修行去,想是今番來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出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錫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出家」(pravrajyā)謂出離在俗世的居家生活,專心修行沙門淨行的意思。據〔釋氏要覽〕:「毘婆沙論云:家者是煩惱因緣;出家者謂滅垢累,故宜遠離他。」出家必須遠離世俗之塵累,所以又稱「出塵」,而且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之意。以佛教而言,則指比尼、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而言。出家後必須剃落鬚髮,拋棄服飾,並穿壤色衣服。所以出家又叫「落飾」、「剃髮」、「落髮染衣」、「剃髮染衣」、「剃染」、「落染」等。
  在印度,早在吠陀時代就有捨世棄家,到山林閑寂之處淨心修行以求解脫的風尚;其後婆羅門教因襲之。而佛家則以釋迦如來之出家修行為濫觴,據〔王儉史傳〕:「釋迦如來十九出家,三十得成道,四十九處世說法,利益天人,超度群品。」又〔普曜經四〕說到:「其初出家時,曾發四願:一願濟眾生困厄;二願除眾生惑障;三願斷眾生邪見;四願度眾生苦輪。」
  至於在出家的身心調適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法蘊足論〕:「謂出家有四類: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三.身心俱出家,於諸慾境心無顧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深生耽染。」如大乘之菩薩僧、小乘之比丘屬身心俱出家者;而大乘之菩薩居士,如維摩詰、賢護則屬心出家身不出家者。
  在某些佛經上認為出家是有助於修行的,如〔大寶積經〕卷八十二有云:「在家塵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懾惡,出家懾善;在家怯弱,出家無怯。在家順流,出家逆流。」而〔大智度論〕卷十三則強調在家與出家有行道難易之別,如居家雖能專道業,則家業廢,故為難;而出家可以離俗,絕諸紛亂,一心修道,所以為易。
  然而基本上大乘並不太執著於形式,而是以發菩薩心,修利他行作為出家要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出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出家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出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ut-ke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離開家庭生活,專心修持正道。多為佛、道用語。
反義詞: 還俗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出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出家 相關客家語 出家
相似詞 落髮 相反詞 還俗、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