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師生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acher-Pupil Ratio
作者: 蘇永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師生比是指教師與學生人數的比率,通常都以每一位教師平均要教導的學生人數為準。一般而言,理論上教師所要教導的學生數越少,則每位學生可得到的關注就越多。從師生比也可推算出班級規模和教育經費的成本支出,但這些並沒有絕對必然的關係。
  根據〔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我國各級學校(包括公私立)的師生比在六十五和八十三學年度分別是:幼稚園三二.六六/一五.三三(人),國小三六.○四/二四.一五,國中二五.九四/二○.一三,高中二三.一六/二一.三五,高職二二.七○/二二.一二,大學一一四二/一四.三四,獨立學院一六.二二/一三.八○,專科二○.○○/一八.八八,特殊學校六.六五/三七五。以上的師生比只有在大學是人數增加,但大學的生比仍是各級學校中最低的。如果以公私立學校作一比,八十三學年度的資料顯示:大部分是私立學校每位教師平均教導的學生數較多,只有一個例外是公立幼稚園(立一六.八六人,私立一四.九三人)。兩者差別較大是:高職公立一五.九九人,私立三○.四七人,大學立一一.○二人,私立二○.八八人,獨立學院公立一.五八人,私立一六.四八人,專科公立一二.八四人,私立二○.六七人。這可能與成本支出上的考量,具有密切的關係。
  就國際的比較而言,茲以初等教育的師生比為例,作一說明(凡人數後打*號為推估之數)。中華民國二十四人(1994),香港二十七人(1990),新加坡二十四人(1993),日本二十人(1993),南韓三十一人(1993),美國十九*人(1992),英國二十人(1990),法國十六*人(1992),西德十七*人(1991)。這些數字,或與國人的印象有段差距,認為我們的班級人數,一直是比別國高出很多。這有以下幾個可能原因。首先是和人口的分布有關,因為臺灣的人口分布不均,在鄉下有許多迷你型的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較少,將教師所應教導的學生數降低不少。再者與學校的組織型態有關,我國的國小行政組織是以大型學校來設計,有許多不帶班的主任和科任教師,有助於降低師生比。可是國外如英國的學校規模較為一致,每校學生人數約在五百人以下,除了校長不帶班外,大部分老師都要當導師。英國為了要教師全心帶班,請了許多部分時間的社區人士(大部分是學生家長,叫Dinner Lady)來負責管理學生中午用膳和午修,另外還有負責掃教室的工人。這些人分攤了老師的部分工作,但不算是老師。這些因素都可能在師生比相近的情況下,使班級人數有不小的差異。
  適當的師生比,應該從教育成本和教育效果作雙重的考量。一個教師平均教導的學生數如果較多,會使教學品質降低。可是一味的降低人數,也未必保證效果的提升,而須在教學法等方面一起配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師生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