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辭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ㄊㄨㄟㄖㄤˋㄖㄨˊ:「ㄘˊㄒㄧㄝˋ」、「ㄘˊㄒㄧㄝˋ」、「ㄊㄨㄟㄘˊ」。
  2. ㄅㄧˋㄎㄞㄖㄨˊ:「ㄅㄨˋㄘˊㄒㄧㄣㄎㄨˇ」、「ㄈㄨˋㄊㄤㄉㄠˋㄏㄨㄛˇㄗㄞˋㄙㄨㄛˇㄅㄨˋㄘˊ。」
  3. ㄉㄠˋㄅㄧㄝˊㄖㄨˊ:「ㄍㄠˋㄘˊ」、「ㄘˊㄒㄧㄥˊ」、「ㄘˊㄅㄧㄝˊ」。
  4. ㄐㄧㄝˇㄓˊㄖㄨˊ:「ㄘˊㄓˊ」、「ㄘˊ退ㄊㄨㄟˋ」。
  5. ㄧㄢˊㄘˊㄨㄣˊㄘˊㄊㄨㄥㄘˊ」。ㄖㄨˊ:「ㄧㄢˊㄘˊ」、「ㄘㄨㄛˋㄘˊ」。
  6. ㄎㄡˇㄕˊㄏㄨㄚˋㄅㄧㄥˇㄖㄨˊ:「ㄩˋㄐㄧㄚㄗㄨㄟˋㄏㄜˊㄏㄨㄢˋㄨˊㄘˊ!」
  7. ㄘˊㄕˋㄙˇㄨㄤˊㄖㄨˊ:「ㄖㄣˊㄧˇㄘˊㄕˋㄎㄨㄧㄝˇㄨˊㄧˋ。」
  8. ㄘˊㄙㄨㄟˋㄔㄨˊㄒㄧˋㄧㄝˋㄐㄧㄚㄓㄨㄥㄨㄢˇㄅㄟˋㄒㄧㄤˋㄓㄤˇㄅㄟˋㄒㄧㄥˊㄌㄧˇㄏㄨˋㄓㄨˋㄆ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推卻、不接受。
    【例】推辭、辭謝
  2. 告別、離開。
    【例】告辭、辭行、辭職
  3. 敘述、說明的語言文字。通「詞」。
    【例】言辭、措辭、辭藻
  4. 起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文體。內容多楚地方言及名物,以屈原為代表作家。漢人輯集屈原、宋玉等人相關的作品稱為《楚辭》,後人因稱此類賦體為「辭賦」或「辭」。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辯訟的話。《說文解字.辛部》:「辭,說也」。《周禮.秋官.鄉士》:「聽其獄訟,察其辭。」
2.敘述、說明的語言文字。通「詞」。如:「言辭」、「措辭」。《易經.繫辭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3.口實、話柄。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辛棄疾〈論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朝廷固無辭以罪之也。」
4.文體名。起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屈原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漢人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為楚辭,後人因稱此類賦體文學為「辭賦」或「辭」。
[動]
1.告知。《周禮.夏官.太僕》:「王不視朝,則辭於三公及孤卿。」漢.鄭玄.注:「辭,謂以王不視朝之意告之。」
2.推卻、不接受。如:「推辭」、「辭謝」、「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3.告別。如:「告辭」、「辭行」。《戰國策.趙策三》:「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4.責備。《左傳.昭公九年》:「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使詹桓伯辭於晉。」晉.杜預.注:「辭,責讓也。」
5.解雇、解聘。參見「辭退」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辭掉、推拒不接受。
  2. [[動] ] 辭別、道別。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言詞。
  2. [[名] ] 文章。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辯訟之語。《說文解字.辛部》:「辭,訟也」。《周禮.地官.小司徒》:「聽其辭訟,施其賞罰。」《漢書.卷六.武帝紀》:「諸逋貸及辭訟在孝景後三年以前,皆勿聽治。」

2. 敘述、說明之語言文字。通「詞」。如:「言辭」、「措辭」。《易經.繫辭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孟子.公孫丑上》:「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

3. 口實、話柄。《左傳.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宋.辛棄疾〈論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朝廷固無辭以罪之也。」

4. 責備。《左傳.昭公九年》:「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使詹桓伯辭於晉。」晉.杜預.注:「辭,責讓也。」

5. 告知。《周禮.夏官.太僕》:「王不視朝,則辭於三公及孤卿。」漢.鄭玄.注:「辭,謂以王不視朝之意告之。」《禮記.檀弓上》:「使人辭於狐突。」漢.鄭玄.注:「辭,猶告也。」

6. 告別。如:「告辭」、「辭行」。《戰國策.趙策三》:「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西遊記》第一九回:「上覆丈母、大姨、二姨並姨夫、姑舅諸親,我今日去做和尚了,不及面辭,休怪。」

7. 推卻、不接受。如:「推辭」、「辭謝」、「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漢.韋賢〈諷諫〉詩:「山不讓塵,川不辭盈;勉爾含弘,以隆德聲。」《紅樓夢》第九一回:「我給他送東西,為大爺的事不辭勞若,我所以敬他,又怕人說瞎話,所以問你。」

8. 辭去職務。如:「辭官」。《漢書.卷八五.谷永杜鄴傳.谷永》:「愚竊不為君侯喜。宜深辭職,自陳淺薄不足以固城門之守。」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於是辭相印不拜。」

9. 解雇、解聘,免除他人之職務。《文明小史》第二二回:「那教員啞口無言,掃興而去。始終這位教員被魏總辦辭退。」

10. 文體名。起於戰國時期楚國,屈原為最具代表性之作家。漢人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為《楚辭》,後人因稱此類賦體文學為「辭賦」或「辭」。

注音: ㄘ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辭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