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涼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ㄨㄟˇ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一]liáng[二]lià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ㄨㄣㄉㄨˋㄉㄧㄇㄟˊㄧㄡˇㄨㄣㄖㄜˋㄍㄢˇㄐㄩㄝˊ˙ㄉㄜㄖㄨˊ:「ㄅㄧㄥㄌㄧㄤˊ」、「ㄌㄧㄤˊㄎㄨㄞˋ」、「ㄌㄧㄤˊㄕㄨㄤˇ」、「ㄌㄧㄤˊㄈㄥ」、「ㄧㄝˋㄌㄧㄤˊㄖㄨˊㄕㄨㄟˇ」、「ㄊㄧㄢㄌㄧㄤˊㄏㄠˇ˙ㄍㄜㄑㄧㄡ」。
  2. ㄈㄥㄏㄢˊㄍㄢˇㄇㄠˋㄖㄨˊ:「ㄓㄠㄌㄧㄤˊ」、「ㄕㄡˋㄌㄧㄤˊ」。
  3. ㄨㄤˋㄖㄨˊ:「ㄎㄢˋㄉㄠˋㄊㄚㄅㄨˊㄕㄤˋㄐㄧㄣˋ˙ㄉㄜㄧㄤˋ˙ㄗㄨㄛˇㄒㄧㄣㄌㄧˇㄉㄡㄌㄧㄤˊ˙ㄌㄜㄧˊㄅㄢˋ。」
  4. ㄌㄥˇㄑㄧㄥ˙ㄉㄜㄉㄢˋㄅㄛˊ˙ㄉㄜㄖㄨˊ:「ㄑㄧㄌㄧㄤˊ」、「ㄏㄨㄤㄌㄧㄤˊ」、「ㄕˋㄊㄞˋㄧㄢˊㄌㄧㄤˊ」。
  5. ㄑㄩˇㄌㄧㄤˊㄩㄥˋ˙ㄉㄜㄖㄨˊ:「ㄌㄧㄤˊㄒㄧㄝˊ」、「ㄌㄧㄤˊㄙㄢˇ」、「ㄌㄧㄤˊㄆㄥˊ」、「ㄌㄧㄤˊㄊㄧㄥˊ」。
注音:
解釋:

ㄐㄧㄤㄉㄨㄥ西˙ㄒㄧㄓˋㄩˊㄊㄨㄥㄈㄥㄔㄨˋㄐㄧㄤˋㄨㄣㄖㄨˊ:「ㄌㄧㄤˋㄔㄚˊ」、「ㄅㄚˇㄕㄨㄟˇㄌㄧㄤˋㄧˊㄒㄧ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涼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áng
解釋:
  1. 微寒。
    【例】涼水、涼風、陰涼
  2. 冷清、不熱鬧。
    【例】荒涼、淒涼
  3. 失望、灰心。
    【例】聽他這麼一說,我的心涼了半截。
  4. 風寒。
    【例】受涼、著涼
  5. 淡薄。
    【例】世態炎涼
  6. 朝代名。東晉十六國中,先後據有今甘肅之地者,國號皆稱為「涼」,有前涼、後涼等。
注音:
漢語拼音: liàng
解釋:
  1. 將物品放在通風處,使熱度降低。
    【例】暴涼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áng
解釋:
[形]
1.冷、微寒。如:「涼水」、「涼風」。《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2.冷清、不熱鬧。如:「荒涼」。《金史.卷八八.列傳.移剌道》:「咸平卿故鄉,地涼事少,老者所宜。」
3.惆悵、悲苦。如:「淒涼」。南朝梁.江淹〈別賦〉:「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涼。」
4.淡薄、不善。如:「世態炎涼」。《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
[動]
失望、灰心。《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登時倒抽了一口氣,涼了半截。」
[名]
1.感冒、風寒。如:「受涼」。《紅樓夢》第一○九回:「就怕他也像晴雯著了涼。」
2.朝代名。東晉十六國中,先後據有今大陸地區甘肅之地者,國號皆稱為「涼」,有前涼、後涼等。
3.姓。如三國時魏國有涼茂。
注音:
漢語拼音: liàng
解釋:
[動]
1.置物於通風處,以降低熱度。如:「把茶涼一下。」《新唐書.卷四六.百官志一》:「凡戎器,色別而異處,以衛尉幕士暴涼之。」
2.輔助、輔佐。《詩經.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iâ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微寒、清涼。
  2. [[形] ] 引申為工作或心情很輕鬆。
  3. [[動] ] 偷閒。
音讀: niû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秋凊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