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夢的解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作者: 蔡順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夢的解析〕一書被公認為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最重要的著作;佛洛依德本人也同意這種看法,美國唐斯博士(Dr. Robert B. Downs)並讚譽本書為改變歷史的書之一。佛洛依德於一八九九年完成此書,並於一九○○年首度以德文出版。當時的學術界對此書的論點,反應冷淡,甚至受到抹殺。在佛洛依德的有生之年,此書共發行八版。最後一版是在一九二九年。在每一次的改版中,佛氏對此書的主要內容並沒有作重要的更動,更改的只是一些必要的澄清和補充註解。此書對有關夢的研究的各項主題,諸如夢的解析方法、夢的材料與來源以及夢的運作方式等,均有極為詳盡、深入的探討。佛氏對夢的研究所提出的學說觀點,為有關人類潛意識的學說,奠立了極為穩固的基礎,同時,也建立了探討人類潛意識領域的典範。
  此書的譯本,最早的是英文和俄文,均於一九一三年發行。其次是西班牙文版(1922年),法文版(1926年),瑞典版(1927年),日文版(1930年),匈牙利文版(1934年),捷克文版(1938年),至於中文版則於民國六十一年(1972)由當時臺大醫院神經精神科的賴其萬和符傳孝兩位醫師共同合譯,志文出版社發行。此書的中文譯名為〔夢的解析〕。根據此書的中文譯序,譯者提到此書的中譯本係譯自兩種英文譯本,一為布利爾(A.A. Brill)的譯本,另一為司屈契(J. Strachey)的譯本。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至第六章前二節,主要譯自布利爾的譯本,第六章第二節以後至第七章,則譯自司屈契譯本。全書的主要內容,除第一章〔一九○○年以前有關夢的科學研究〕(非佛洛依德本人的論著)外,還包括:夢的解析方法、夢是願望的達成、夢的改裝、夢的運作,以及夢程序的各種心理等,全書共計五百二十二頁。
  關於夢的解析是佛洛依德在研究神經質症狀(neurotic symptoms)時的意外發現。他發現人類作夢的心理機制和神經質病症在構造上有相似之處。佛氏認為可以利用夢來探索某種病態意念和早期回憶之間的關聯。甚至,將夢本身當作一種症狀,而利用夢的解釋來追溯作夢者的病源,而加以治療。佛氏在此書中對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小孩和父母之間的愛恨關係有著極為詳細的描述。這種觀點生動地指出潛意識的童稚根源,而這種潛意識的願望,便是一切夢的原動力。
  佛洛依德對於夢的解釋的興趣,源自兩方面:一為跟蹤病人的聯想:他從病人的自由聯想中,發現病人的聯想內容中,總摻雜一些有關夢的敘述,而從這些敘述中,更引發他們的聯想;另一個就是佛氏對精神病人幻覺的診斷經驗:他發現在這些病人的幻覺經驗中,充滿著願望的實現等現象。
  佛洛依德認為夢的根本在於潛藏願望的實現,換言之,願望的實現是夢的動機。這個觀念在一八九五年,由於佛氏對自己的夢所做的完全分析而獲得證實;每一個夢都代表著一個願望的實現。雖然,有些夢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一種願望的實現,但也有很多夢,因為作夢者對於此願望有所顧忌而不得不以另一種改裝的形式表現。因此,佛氏將夢內容的呈現分為 「顯意」和 「隱意」,藉由作夢者的聯想和夢的解析對「象徵」的解釋,由「顯意」推衍出「隱意」。對於「夢的改裝現象」,佛氏認為夢是一種受到抑制的願望,經過改裝而達成。他提出一個假設:夢的呈現必須經過兩種心理步驟,首先是在夢中表現出願望的內容。第二個步驟為扮演檢查者的角色,而形成夢的改裝。佛氏認為:凡是能被我們所意識到的夢,必須被第二個心理步驟(檢查者)所認可;而有些願望的內容,無法通過第二關的檢查,則無法被意識所接受,而必須任由第二關的檢查者加以各種變形(經由凝縮或轉移作用),到它滿意的地步,才得以進入意識的境界。佛氏在討論到有關夢的運作時,也提到夢運作最喜歡的表現方式,也是運用最廣的方式,便是把一件事扭轉到反方向;這種運作方式對於記憶中那些不如意部分的處理更為明顯,同時反向形式的夢運作,也是逃避檢查制度的最好方法。由於夢運作形式的複雜性,所以佛氏特別提出聲明:沒有一個人可以很確定地說他已經將整個夢完全地解釋。
  最後,本書討論到各種夢程序的各種心理現象,包括:夢的遺忘,退化現象,願望達成和壓抑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夢的解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