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上感應篇〕 - 教育百科
〔 | |
太 | |
上 | |
感 | |
應 | |
篇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李豐楙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太上感應篇〕為書名,簡稱〔感應篇〕。道教勸善書。宋代陳奐子稱其「推本道德之旨,發明禍福之端,究誥天下之證,嚴於訓戒,以警悟人心者矣!」原文總一千二百七十四字。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正統道藏〕收李昌齡傳,鄭清之贊〔太上感應篇〕三十巷。〔宋史、藝文志、神仙類〕著錄李昌齡〔感應篇〕一巷。後人多以為李昌齡為該書作者。據近人考證:該書本文約作於北宋末南宋初年。〔感應篇〕千餘字,宣揚天人感應,勸善懲惡。始於「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終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句。各流傳本每句均有詳細注解。其大意謂天地有司過之神,如三臺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錄人善惡,為惡必降之禍,行善必降之福,依所犯的輕重奪人算紀,按立善多少為各等神仙。其詳列諸惡與眾善。〔道藏〕李昌齡傳、鄭清之贊本博引三教典籍,歷述靈應故事,宣揚感應靈驗,天神難欺,並融宋儒理學於其中,鄭清之為理宗名相,博引〔四書〕、〔五經〕,其贊極稱〔感應篇〕句句不虛。還以普度的口吻為人演說雖行善不多,然只要歸心為善者,均可證仙果。陳奐子在前序中說:善而無所勸則詛,惡而無所戒則流,使人知所勸而勉於善,知所戒而懼於為不善,則夫保衛良心,通其情性之正惕然不敢自肆。該書將道教修養化為世俗生活,對後世影響頗大,為民間流傳較重要的善書,內而道士,外而儒生,莫不津津樂道。或謂「福善禍淫,天之道也,趨善遠惡,人之道也。」〔感應篇〕之作為不能擇善而行者設爾。人心未嘗無畏,上焉畏義,其次畏禍。讀是書者見為惡得禍之可畏,充畏禍之心而畏善之心萌焉。據許昌馮夢周前序,該書在宋代已大量刊行流傳。宋嘗刊版於虎林之東太一宮。前者李宗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字樣,其版早已不存。其後又多有刊行。除李昌齡注外,歷代均有注釋。如宋紹定六年(1233)胡瑩微〔進太上感應篇表〕,元泰定甲子(1324)陳堅〔太上感應篇靈圖說自序〕、明王周汲〔五五峰集〕卷三〔太上感應篇序〕、清黎士弘〔托素齋文集〕卷五〔感應篇序〕等。該書清代譯為滿文流傳,至及嘗流傳於朝鮮、日本等國。國外亦有作注者。〔太上感應篇〕除〔道藏〕收錄李昌傳三十卷外,其它多種叢書、類書也收錄。如〔道藏輯要〕尾集收〔太上感應篇注〕一卷,清惠棟〔奧雅堂叢書〕二編第二十二集有〔太上感應篇注〕二卷,〔道藏精華錄〕第十集〔太上感應篇贊義〕一卷。今存李昌齡傳宋本為最早之本。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太上感應篇〕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