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紀舞蹈 - 教育百科
中 | |
世 | |
紀 | |
舞 | |
蹈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ediaeval Dance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類型名。中世紀時期,舞蹈風氣在社會各階層中都很興盛,無論是貴族、城市人或鄉下人都熱衷跳舞。當時的遊唱樂人不但作敘事詩,同時也創作舞蹈和音樂,能歌善舞。「舞蹈」不只在娛樂場所和劇場演出,同時也用於宗教禮典。當時的音樂理論家和醫師都相信舞蹈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的幫助;他們認為身體隨著音樂舞動,不只能增加和諧及協調性,同時表現理性和良好的行為、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增強精神反應的敏銳性。但舞蹈也有反面的作用,根據十一∼十五世紀的歷史記載,歐洲各地也曾出現舞蹈症,稱為克洛里亞病症(Chorea Major 或Dance Macabre),發病者無法停止舞動,一直到精力衰竭為止,甚至死亡。關於中世紀的舞蹈多數資料是從文學作品及古代圖像中得來,舞蹈、音樂的資料在十三世紀以前並無記錄,雖然當時遺下的文學作品有不少關於當時舞蹈的描寫,或可從古代圖像中看到一些舞姿,但對當時的舞蹈動作連接法、節奏的變化和編舞法,仍是一個謎。中世紀文學資料中常提及的舞蹈,有薩塔瑞舞(Saltare),巴拉里舞(Ballare),克洛里亞舞(Chorea)和卡露舞(Carole)。薩塔瑞舞是由專業的舞者演出,其中有很多特技動作,包括翻滾,橋形彎腰和走鋼索等。巴拉里舞是一般的舞蹈總稱。克洛里亞是指排成行列或圍成圓圈的舞,也包括卡露里舞。描寫宮廷舞蹈包括Danzare、Dancier、Tantzen等。這些舞蹈可能是雙人舞或多人參予的行列式宮廷舞。在十三世紀和十四世紀的音樂資料中,還有特爾斯卡舞(Tresca),艾斯坦碧舞(Estampie)等。其他庶民社會的舞蹈有:Hoppaldei舞、Firlefanz舞、Gofenanz舞,但今日除了卡露舞和行列舞較有資料可查外,其他舞蹈都無法追尋。有關上列兩種舞,可從一些當時之壁畫中看到其形式;卡露舞是中、下層社會的社交舞,通常由女人跳,可配合歌唱或鈴鼓伴奏。行列舞是男女都可參予的舞蹈,還有二位舞者牽手高舉作為拱門,其他舞者在下穿過,有些貴族的娛樂舞宴中亦常出現行列舞和卡露舞的場景。關於舞蹈之動作,可從輕躍、大跳、旋轉、滑步、拖步、踏步、走步、及抬頭闊步而行等描述文字中略知其性質和速度感。雖然在許多畫像中可看到不少極為生動的舞蹈手勢,但對這些手勢之意義和代表卻無法正確推敲。腳的姿勢(尤其是男性舞者的姿勢),包括外轉、交叉腿、抬腿和曲膝等。女性舞者的的腳步,根據詩人但丁(Alighieri Dante, ca. 1265-1321)的描述,是用極小的步子進行,從來不把一腳放在另一腳之前。還有一些特技式的舞蹈,如聖經描述的「莎樂美」(Salomé)之舞,是顯示身體和手的柔軟度,其他的特技姿勢還包括彎腰及地、大蹲腿、大跳、倒立及頭倒立等。當時舞蹈演出的地點有時在戶外田野、城內廣場、市鎮廳堂、私人宅院或在宮廷堡壘中。有些歐洲的城市如科隆、梅因斯、法蘭克福和義大利的帕度亞(Padua)還有一種稱為婚宴舞廳(Tantz-Haub)之建築,專供猶太社區的舞蹈活動演出。這也視為中世紀舞蹈之遺跡。 |
|
參照: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世紀舞蹈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