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貧窮文化 - 教育百科
ˊ
ˊ
ˊ
ˋ
  • 漢語拼音 pín qióng wén huà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ín qióng wén huà
解釋:
指資本主義結構下系統性再製貧窮的次文化。由美國人類學家Oscar Lewis於西元1959年的著作《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Five Families: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所提出,依據其於墨西哥貧民區的民族誌研究所指出,貧窮的孩童其世界觀中的無助、依賴、無所認同、自尊心薄弱等令其持續處於貧窮狀況,而沒有形成階級認同。此概念後來遭受學者如Carol Stack的批評,其認為貧窮文化是政治的語言,事實上結構性的因素比文化更能解釋貧窮問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貧窮文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lture of Poverty
作者: 譚光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貧窮文化係由於長期處於物質貧乏狀態而產生的一種次級文化;這種文化具有特殊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經過世代傳遞而影響貧窮者的態度與行為。首先提出「貧窮文化」理論的乃是美國學者路易斯(Oscar Lewis)。路易斯認為,「貧窮」之所以能世代傳遞與綿衍不絕,非關任何制度性或個別性因素,其最重要的原因乃是貧窮文化。貧窮文化是由特殊的社會環境與個人條件交互作用而成,不僅是一種物質缺乏或經濟性的貧乏,更是一種功能性的生活型態,是窮人為了應付生活困境而產生的「對策機制」(coping mechanisms)。
  歷來探討貧窮現象與問題的研究頗多,但對於貧窮原因的解釋多屬「特殊因素」、「共同因素」二種理論。前者強調貧窮多肇因於特殊環境或個人特質,如智能、教育、技能、健康、年齡、殘障、種族、種族隔離、生活態度(如工作取向)等。欲消除貧窮,應先改善這些個別因素,如增加教育機會、改善種族隔離。共同因素論則認為貧窮是由全國性因素所造成,例如:經濟不振或衰退,以致就業機會不足而工資偏低,造成貧窮。如欲消除貧窮,必須先改善外在大環境的共同因素。
  路易斯並不同意上述貧窮問題的歸因理論,他指出:由於物質貧乏所造成的生活差異與隔離,使貧窮省缺乏對外在世界真實的了解,無法分享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因此貧窮者從社會所汲取的文化,多屬片面而不完整的文化,甚至是一些不健康而消極的中產階級文化。他們的文化有宿命論的傾向,重視及時行樂,缺乏行為自制;並且不信任社會機構,抗拒且排斥政府、學校與救濟機關。基於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貧窮文化充滿家庭破碎、高離婚率、高出生率以及普遍的兒童棄養等問題,使貧窮家庭出身者失去有利的發展機會,與社會疏離,產生敵意、疑慮與冷漠的態度。
  具體而言,貧窮文化的特質及其衍生的問題,可歸納如下:
  1.低教育成就:貧窮家庭子女的教育經費不足,學習環境較差,因而造成學習行為不佳、出席率低、輟學率高等問題。並且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難以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貧窮家庭家長的教育程度也較低,父母低教育成就將成為一種負增強,影響下一代的抱負水準與成就動機。
  2.家庭狀況不良:貧窮者的家庭結構並不理想,單親家庭、家庭人口過多等因素都是貧窮的溫床。以美國為例,五分之四的貧窮者屬於貧窮家庭,其中近百分之三十的家庭是由女性當家的單親家庭。其次,低收入家庭亦常因子女人口過多而貧窮,一九八三年時,子女人數在五人以上的家庭,有百分之五十六是貧窮家庭,而子女二人的小家庭只有百分之十六是貧窮家庭。尤其當國家未制定最低工資標準,並缺乏充分的福利措施以協助婦女照顧兒童時,人口多的家庭最容易遭遇貧窮。
  3.衛生醫療保健較差:窮人缺乏充分的衛生保健計畫,嬰兒出生率、發生意外與疾病的可能性、罹患心理疾病比率都較高。並且可能因中毒、缺少父母照顧、嬰幼兒期感官知覺貧乏(infant sensory deprivation)等因素,而導致低智能。同時窮人也較易染有酗酒、吸毒等不良習性,影響身體健康,以致壽命較短。因此,貧窮家庭兒童需要較多的衛生保健與醫療服務。
  4.犯罪率偏高:就人身傷害、強姦、暴力、搶劫、殺人等暴力犯罪而言,窮人罪犯所占的比率較高,並且受到這些犯罪傷害的比率也較高。此外,窮人也相當容易被認為有涉罪嫌疑而被逮捕拘禁。
  5.消費行為不佳:國外的研究發現,窮人(尤其是黑人與少數族群)有浪費的習性,沒有理財觀念,不善於控制消費行為,日常生活花費過多而不重視購置住宅。
  6.政治態度消極:貧窮者不熱衷政治活動,投票不積極,也無完整的組織,因此難以影響政府的決策,改善貧窮的處境。
  7.就業情形不理想:前述種種原因造成貧窮省工作能力低、生產力低、工資偏低、職業不穩定、低就業率、高失業率等問題;而其中以工作異動率偏高問題最為嚴重,因為工作異動頻繁的貧窮人數,遠多於失業的窮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貧窮文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