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盧安達學校制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hool System in Rwanda
作者: 蔡清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盧安達共和國(Rwandese Republic)位於非洲東部的內陸 ,北與烏干達(Uganda)交界,南與布隆地(Burundi)接壤,東與坦尚尼亞(Tanzania)相連,西和西北則與剛果民主共和國(Congo)(前稱薩伊Zaire)為鄰,面積二萬六千三百四十平方公里,比臺灣略小。該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為德國之殖民地,自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六二年成為比利時之託管地,一九六二年七月一日獲得獨立。自一九九一年七月之統計,盧安達的人口約有七百九十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約三百人,密度之高居非洲首位。由於人口成長過速(每年約千分之三十七)、經濟發展遲滯,該國自獨立以來即為非洲最落後的國家之一,每人平均所得約三百美元(一九八九年),農業人口約占全國人口之百分之九十三,從事自給式的農業。
  盧安達境內人口由三大族群所組成:胡圖人(Hutu,占百分之八九‧七)、圖西人(Tutsi,占百分之九.七七)、圖瓦人(Twa,占百分之○.四六)等,幾世紀以來圖西人建立之王朝使該族人掌握眾多資源,即使在殖民地時期亦只有圖西人子弟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語言方面,各族通用的盧安達語(Kinyarwanda)及法語為官方語言;前者是學校教學之主要用語,後者則是學校內的一門課程。據一九九○年之統計,該國十五歲以上人口中文盲的比例約占五成。
  為修正圖西人獨占教育資源的不當現象,盧安達自建國以來即致力教育民主化的努力。如下圖所示為該國一九九一年以前之學制圖,包括小學八年、中等教育六年、高等教育二至三年。事實上在該國獨立之初,小學教育原為六年,其上再設有兩年制的小學高級班(classes complementaries),教授農業、手工、家政等實用課程。後來由於就學人數愈益增加,遂在一九七九年的教育改革中將小學延長為八年,分為三個階段;前三年強調讀寫算基本能力,次三年加強一般教育,並開始教授法語,最後兩年則學習農業等實用科目。由於不合格師資比例過高(百分之六十六),使得小學的留級率(百分之七.八)與輟學率(百分之十二‧八)居高不下。修畢小學課程後有兩種選擇,其一是進入三二八所農村技藝整合教育中心接受實用技能的訓練,為期三年;不過由於人數過少,成效並不顯著,另一途徑則是通過競爭激烈的中學入學考試以進入中學就讀(九至十四年級);以一九八八/八九學年度為例,五萬八千一百零五人報考,僅有七千零五十七人如願錄取。目前該國共有一四二所公私立中學,分成十二種類科。中學之合格教師比例約為百分之六十九,本國教師之比例亦高達百分之七十五。高等教育方面,盧安達擁有一所國立盧安達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Rwanda, UNR)、四所教會學院、一所四年制軍事學院、一所二年制農業學院、一所二年制經濟學院、一所二年制泛非洲經濟學院、一所二年制的公共財政學院。盧安達中、小學學生中女生的比例分別為百分之四十九及百分之四十五,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女生之比例只剩下百分之十七。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整個高等教育的輟學率竟高達百分之四十三。
  在教育行政方面,盧安達設有初等及中等教育部(Ministry of Primaryand Secondary Education, MINEPRISEC)及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究部(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INESURPRES)掌理各級學校教育之各項事宜;此外並派有中央督學及其下轄之分區督學至全國十一個縣監督教育活動。在經費方面,一九八七年的教育經常支出約占政府總預算之百分之二百十七左右,其在各級學校分配之比例約為:小學百分之七十,中學百分之十六,高等教育百分之十四。
  盧安達未來教育的發展有下列幾項問題亟待克服:制定較為實際的教育目標,嚴格控制各項教育支出,課程內容與就業市場結合,降低文盲人口,減少各級學校之留級率與輟學率以避免教育上之浪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盧安達學校制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