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ㄘㄞˊㄨˋㄖㄨˊ:「ㄐㄧㄣ」、「ㄨˋ」、「ㄔㄢˇ」、「ㄅㄣˇ」。
  2. ㄈㄟˋㄩㄥˋㄖㄨˊ:「ㄍㄨㄥ」、「ㄔㄜ」。
  3. ㄋㄧㄢˊㄌㄧㄥˊㄒㄩㄝˊㄌㄧˋㄐㄧㄥㄌㄧˋㄉㄥˇㄕㄣㄈㄣˋㄊㄧㄠˊㄐㄧㄢˋㄖㄨˊ:「ㄍㄜˊ」、「ㄌㄧˋ」、「ㄋㄧㄢˊ」。
  4. ㄊㄧㄢㄕㄥ˙ㄉㄜㄘㄞˊㄓˋㄖㄨˊ:「ㄓˊ」、「ㄊㄧㄢ」。
  5. ㄍㄨㄥㄐㄧˇㄅㄤㄓㄨˋㄖㄨˊ:「ㄓㄨˋ」。
  6. ㄅㄣˇㄐㄧㄚ˙ㄉㄜㄐㄧㄢˇㄔㄥㄖㄨˊ:「ㄈㄤ」、「ㄌㄠˊㄏㄜˊㄗㄨㄛˋ」。
  7. ㄌㄧㄠˋㄎㄜˇㄍㄨㄥㄘㄢㄎㄠˇㄏㄨㄛˋㄧㄢˊㄐㄧㄡˋ˙ㄉㄜㄘㄞˊㄌㄧㄠˋㄖㄨˊ:「ㄩㄢˊㄕˇㄌㄧㄠˋ」、「ㄉㄧˋㄕㄡˇㄌㄧ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財貨、本錢。
    【例】資金、物資、資源
  2. 費用。
    【例】工資、車資、川資
  3. 年齡、學歷、經歷等身分條件。
    【例】年資、資格、資望
  4. 稟賦、才智。
    【例】資質、天資
  5. 供給、幫助。
    【例】資敵、以資參考
  6. 資本家的簡稱。
    【例】資方、勞資合作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財貨。如:「物資」、「資金」、「資本」。
2.費用。如:「工資」、「車資」、「郵資」。
3.經歷、身分。如:「年資」、「資次」。唐.韓愈〈永貞行〉:「夜作詔書朝拜官,超資越序曾無難。」
4.天生的才智。如:「資質」、「天資」。《荀子.性惡》:「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
5.資本家的簡稱。如:「資方」、「勞資合作」。
6.憑藉。《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淮南子.王術》:「夫七尺之橈,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為資。」
7.材料。參見「資料」條。
8.姓。如明代有資金。
[動]
1.蓄積。《國語.越語上》:「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2.供給、幫助。《戰國策.秦策四》:「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遊。」漢.高誘.注:「資,給。」《宋史.卷三一二.韓琦傳》:「今棄不耕,適足以資敵,將皆為所有矣,遂請距北界十里為禁地。」
3.取用。《易經.乾卦.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唐.孔穎達.正義:「以萬象之物皆資取乾元而各得始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財貨。如:「物資」、「資金」。《說文解字.貝部》:「𣣬(資),貨也。」《國語.越語下》:「今其禍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資財之不足以支長久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年前帶了些資本,往京貿易,頗得些利息。」

2. 費用。如:「工資」、「車資」、「郵資」。《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你只將『帶領兵馬』四個字,寫作『多帶兵馬』,我這元寶送為筆資。」《醒世姻緣傳》第六○回:「聞得他家計淡薄,請他到京,意思要作成他些燈火之資,好叫他免了內顧,可以讀書。」

3. 憑藉。《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淮南子.王術》:「夫七尺之橈,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為資。」

4. 供給、幫助。《戰國策.秦策四》:「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遊。」漢.高誘.注:「資,給。」《宋史.卷三一二.列傳.韓琦》:「今棄不耕,適足以資敵,將皆為所有矣,遂請距北界十里為禁地。」

5. 取用。《玉篇.貝部》:「資,取也,用也。」《易經.乾卦》:「《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唐.孔穎達.正義:「以萬象之物皆資取乾元而各得始生。」《孟子.離婁下》:「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漢.趙岐.注:「資,取也。取之深則得其根也。」

6. 天生之才智。如:「資質」、「天資」。《荀子.性惡》:「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7. 蓄積。《國語.越語上》:「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唐.司馬貞.索隱:「資者,畜也。」

8. 經歷、身份。如:「年資」、「資次」。《三國志.卷四二.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孟光》:「太常廣漢鐔承,光祿勳河東裴儁等,年資皆在光後,而登據上列,處光之右。」唐.韓愈〈永貞行〉:「夜作詔書朝拜官,超資越序曾無難。」

9. 經營工商業出資方的簡稱。如:「資方」、「勞資合作」。

10. 姓。如明代有資金。《廣韻.平聲.脂韻》:「資,姓。《陳留風俗傳》云:『黃帝之後。』」

注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資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