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天命謂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祖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古人以為「天生萬物」,因而上天所賦予約叫作性,就是生而既有的。〔中庸〕首章(依朱子〔中庸章句〕的分章,下同)說:「天命之謂性。」此句就字面看,可解作本有而非人為的,稱作本性。(參考勞思光〔中庸譯註〕)天是虛說,而天不必是一實體性的天道,或人格性的上帝。但〔中庸〕後半部盛言天道及天地之道,說天道生物不測,又引〔詩經〕「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以「不已」形容天道,是對天有內容上的指說,因此〔中庸〕所說的天是有實義的,並非虛說。鄭玄注此句曰:「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鄭玄此注對天雖未有明確的內容指說,但天並非只是天生本有之義,而有其實體性。朱子注云:「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以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也是以天為有實義的。鄭玄及朱子都以天命之性是仁義禮智信等道德之性,鄭玄以仁義為五行之神,朱子則以仁義為理,雖說法有不同,但都是以仁義為性。人本具仁義禮智之德,這便是人的本性,是以理為性,並不是從自然本能,生理欲望來說人性。若從自然生理說性,則是告子的「生之謂性」(〔孟子.告子上〕)及董仲舒所說的「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的說法。從〔中庸〕後文所說的「至誠盡性」,可知〔中庸〕所說的性,確是以道德為內容的。
  天命之性雖以道德為內容,但〔中庸〕作者並不認為性只是人性,而是認為性是絕對普遍的,對人來說,充分實現其性的人,是可以贊大地之化育的(參見「至誠盡性」)。便認為人的性和天道是相通的,或甚天道與人性是同一的。人所稟賦於天的理,亦即是使一切存在所以能存在,使宇宙的生化成為可能的天道本身。因此人的性,不只是道德的理,也是天理。
  總而言之,天命之謂性一語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仁義禮智等理是上天所賦予人本有的,道德之理方是人的本性;二是內在於人的仁義之性和天道是一致的,人的道德實踐的動力即是天道生化一切的創造性。
  〔中庸〕以仁義禮智之理為人本有之性,又以道德之性即是天道天理,是順著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見〔孟子.盡心上〕)之義而更進一步發展而成的。〔中庸〕應屬晚出之書,宋儒以為〔中庸〕是孟子之前的子思的作品,但清代以來的學者,大多認為〔中庸〕是戰國後期的作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命謂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