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湯姆生的參與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ompson Participation Model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湯姆生(D. Thompson)的參與模式係解釋參與成人繼續教育活動行為產生的過程及其繼續就讀或中途退學的一種理論架構。此模式係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護理學院臨床副教授湯姆生於一九九二年提出。他根據對十八位重回大學攻讀學士學位的護理人員所作的深度晤談而建立其理論,強調從參與者本身的觀點來了解參與行為。他認為參與行為是一種整體的現象。其模式與克羅斯(K.P. Cross)的連鎖反應模式(Chain of Response Model)和麥克拉斯基(H. McClusky)的力量負載邊際模式(Model of Power-Load-Margin)有關。
  他認為參與教育活動的過程,可以分成兩階段:尋求適當時間及維持平衡。尋求適當時間,旨在說明個人參與行為的產生;維持平衡,則在解釋參與後繼續就讀或中途退學的理由。在尋求適當時間階段,承諾(commitment)、重行分配(reslicing the pie)及思考調適(joggling)等三要素相當重要。尋求適當時間階段,從決定參與開始至登記註冊時為其高峰。每個人要重回學校,都有其最適當時間。適當的時間由個人內、外在的環境因素決定。內在條件包括對自己能力的評鑑、對教育的態度、對達成目標的期望等;外在因素包括生命轉換、機會、障礙和訊息等。參與的力量係由內在因素開始,再轉為外在因素的配合。例如個人有繼續就讀的意念,又逢工作安定,又恰巧有朋友要去就讀,往往是個人重回學校的適當時機。在此階段中承諾及重行分配二因素有重要的影響。「承諾」係指個人決定重回學校的堅定意念和願意為此決定作任何的犧牲和因應。承諾是「尋求適當時間」的必要條件。承諾係把內在條件作一統整而導致參與的行為。「重行分配」係指分析重回學校的外在條件的過程。此過程係將個人的生活視同一個圓圈,將其分成大小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都要個人付出時間和精力才能應付。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要重回學校就會對個人的生活造成衝擊,故需要重作考慮,這就是「重行分配」的過程。當個人承諾參與,並能將重回學校與個人生活相配合,就是重回學校的適當時間。
  第二階段是維持平衡,關係到持續就讀與否。其有關的變項有個人變項、學校變項和非學校變項。在參與行為產生後,參與學習活動僅是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尚須與其他生活角色求取平衡,並加以思考調整。就學習者角色、家庭主婦、工作者角色等相互協調。重回學校者有來自角色要求的外在負載(load),也有個體內在的負載,如期望在學校中表現良好,繼續扮演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等。如果缺乏來自丈夫、同事、教師和學校的支持,會使負載加重,增加調適的困難。反之,如獲得別人的支持,力量(power)就會增加。參與者希望在力量和負載間求取平衡,亦即使負載和力量的比值接近一。否則就會導致中途輟學。邊際力量越多,就越不會有中途退學的現象。湯姆生的參與模式如下圖。
  綜括而言,湯姆生的參與模式提出了影響參與的新變項—「承諾」,來統括各種個別的影響變項,包括自我評鑑、教育態度、目標期望等。有了承諾,才會有參與行為產生,這是參與的要素。湯姆生以整體統合的觀點來解釋參與行為的產生,而非以個別的變項為其重點,確為過去提出參與模式的學者所無,頗具意義。而且該模式也提出生命轉換在決定參與過程中的地位,指出承諾的發展和生命轉換的及時性,乃預測參與行為的重要因素,均有其貢獻所在。但該模式對「承諾」的發展過程,未作明確描述,且其樣本太少,可否作普遍的推論應用,仍待進一步檢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湯姆生的參與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